詩詞典故·狨鞍
【出典】 五代·王仁裕《玉堂閑話》:“狨者猿猱之屬。其雄毫長一尺、尺五者,常自愛護(hù)之,如人披錦繡之服也。極嘉者毛如金色,今之大官為暖座者是也。”宋·朱彧《萍洲可談》卷一: “狨坐,文臣兩制、武臣節(jié)度使以上許用。每歲九月乘,至三月徹,無定日,視宰相乘則皆乘,徹亦如之,狨以大猴,生川中,其脊毛最長,色如黃金,取而縫之。數(shù)十片成一座,價直錢百千。”宋·黃庭堅《次韻宋楙宗三月十四日到西池都人盛觀翰林公出遨》詩: “金狨系馬曉鶯邊。(見《豫章黃先生文集》卷九)
【釋義】 古代用長有金色長毛的狨猴尾或脊背制成華貴的鞍韉,在宋代,文臣兩制、武臣節(jié)度使以上許用。詩詞中常以“狨鞍”代指高官。
【例句】 ①狨鞍長傍九重城,年年雙鬢青。(侯寘《阮郎歸·為張丞壽》1436)這里以“狨鞍”代指朝廷顯官,以求形象顯明。②家家香火人人愿,要還他、慶元狨座,建炎蟬冕。(劉克莊《賀新郎·戊戌壽張守》2625)這里以“狨座”與“蟬冕”并舉,都是借以點明張守原在朝中任重要官職。③問何如,趨瑣闥,系狨鞍。(方岳《水調(diào)歌頭·壽趙文昌》2826)這里用來祝愿趙文昌必榮升高位,顯赫于時。
上一篇:典故《犬吠千家白》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穰苴兵法》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