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思想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中國經濟思想史》胡寄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上、中冊分別問世于1962年、1963年,下冊脫稿于1965年,十年浩劫中,作者屢被抄家,此書稿僥幸漏網,得以1981年出版。此書是我國第一部規(guī)模宏大、材料翔實、論述中國經濟思想發(fā)展歷史的專著,從生產、分配、流通、消費諸領域對中國古代經濟思想作了詳盡闡釋。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在17世紀以前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早在春秋以前就有控制價格,財政“量入為出”,稅率“輕近重遠”等簡單經濟觀點。《周禮·地官·司市》載:“凡治市之貨賄、六畜、珍異,亡者使有,利者使阜,害者使亡,靡者使微?!痹谖髦軙r能提出這些市場管理原則,不難看出我國古代經濟思想的源遠流長。源于春秋時代的儒家經濟思想,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占據(jù)重要地位,有“百姓足,君孰與不足”、“開源節(jié)流”等進步思想,也有“重義輕利”、“重農抑商”、國家干預等消極經濟觀點。進步思想家司馬遷、王安石等對僵化經濟思想提出異議。南宋葉適“抑末厚本,非正論也”是對“重本抑末”做公開根本否定的第一人。北宋沈括總結前代經濟思想成就,對貨幣流通速度概念及其與通貨數(shù)量關系做了科學、明確表述:“錢利于流借。十室之邑,有錢十萬而聚于一人之家,雖百歲故十萬也。貿而遷之,使饗十萬之利,遍于十室,則利百萬矣。遷而不已,錢不可勝計?!逼湄泿潘枷胍雅c近代貨幣理論相近。分配思想以最早見于《晏子春秋》的“均貧富”最具代表性,歷代思想家從不同角度加以發(fā)揮,各成一說:有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有荀卿、韓非、魏源等對貧富不均的肯定,自北宋李順、王小波及其后農民起義多以“均貧富”為旗幟,其分配思想則體現(xiàn)了尖銳的階級對立。幾千年來古代思想家,在商品和市場、貨幣、財政、生產管理、生產和消費關系、對客觀經濟規(guī)律認識等方面的創(chuàng)說,是對世界經濟思想史的巨大貢獻。
上一篇:《中國民間舞蹈文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中國繪畫批評史略》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