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美學、詩學專著,朱光潛撰。此書抗戰中由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付梓刊行。計為10章:詩的起源;詩與諧隱;詩的境界——情趣與意象;論表現——情感思想與語言文學的關系;詩與散文;詩與樂——節奏;詩與畫——評萊辛的詩畫異質說;中國詩的節奏與聲韻的分析(上、中、下):論聲;論頓;論韻。每章下設若干節,卷末附錄:給一位寫新詩的青年朋友。1948年正中書局增訂版續補三章:中國詩何以走上“律”的路(上、下):賦對于詩的影響;聲律的研究何以特盛于齊梁以后;陶淵明。1984年三聯書店重版時將《中西詩在情趣上的比較》和《替詩的音律辯護》兩篇30年代舊文,分別附于相應章節之后。《詩論》是中國現代美學史上第一部系統的詩學理論著作。它改變了我國向來只有詩話而無詩學的狀況,將雖不乏精深透辟之見,但大都偶感隨筆,信手拈來,零亂瑣碎,不成系統,而且缺乏科學的精神和方法的傳統詩話,升華到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文藝理論和美學的高度上。其開拓之功影響深遠。《詩論》的作者學貫中西、融匯古今,運用自己掌握的文學、歷史、哲學、美學、心理學、語言學、民俗學等方面的淵博學識,對中國詩歌發展的歷史流程及其規律性進行縱深把握,提玄鉤沉。即注重有關科學與藝術對詩的幅射,又注重中國詩創作和西方詩創作的異同并探索其原因。涉筆之處,精見迭出。依據“直覺”、“知覺”等心理學知識,指出“詩的境界是用‘直覺’見出來的,它是‘直覺的知’的內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內容”。較深刻地解釋了中國傳統的“境界”說。對萊辛詩畫異質論,既肯定它在藝術理論上的貢獻,又詳騭其不足之處,并結合“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川煙雨、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等歷數事物形象的中國詩詞,平議“畫只宜描寫,詩只宜敘述”的不甚精確。運用尼采的悲劇理論和華滋華斯的“沉靜中的回味”說,以中國詩詞為論據,證明“主觀的”和“客觀的”分別在詩中是不存在的。
上一篇:《詩廣傳》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說文通訓定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