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華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舌華錄》9卷,明曹臣編著。曹臣,字藎之,安徽歙縣人。此書編成于萬歷四十三年(1615)。
此書是在晚明小品之風盛行的情況下出現的,是《世說》體的一種類型,作者專門輯錄古今人的雋言妙語,故稱《舌華錄》。全書分為慧語、名語、豪語、狂語、傲語、冷語、諧語、謔語、清語、韻語、俊語、諷語、譏語、憤語、辯語、穎語、澆語、凄語共18門,書前列有采用書目,從《莊子》至明代筆記、文集史書等共99種。據編者《凡例》說,其采錄標準是“取語不取事”,而且專取口談之語,不取書牘中語,“以其乃筆華非舌華也”。此書記載了從先秦到明代士大夫階層的遺聞軼事,往往三言兩語,通過一些細小的情節,把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和人情世態勾畫出來,言簡意賅,耐人尋味。如“名語”門記明人陳繼儒的一段話說:“勢在則群蟻聚膻,勢去則飽鷹揚漢。悠悠濁世,古今皆然。有識之士,不必露徐偃之剛腸,但請拭叔度之冷眼。”有的言談繪聲繪色,形神妙肖,如“狂語”門載:“張思光為中書郎,嘗嘆曰:‘不恨我不見古人,恨古人不見我’。思光善草隸,太祖嘗謂曰:‘卿殊有骨力,但恨無二王法。’答曰:‘非恨臣無二王法,亦恨二王無臣法。’”寥寥數語就把這位書法家傲岸不馴的性格刻畫出來了。作者在《凡例》中自稱:“采古人書不敢一字增損,唯近書有不成語者,小有改易。”但因對采自明人書中的語句有所改易,在當時就遭到了非議,張岱《陶庵夢憶》第8卷“張東谷好酒”條說:“山人張東谷,酒徒也,每悒悒不自得。一日起謂家君曰:‘爾兄弟奇矣! 肉只是吃,不管好吃不好吃;酒只是不吃,不知會吃不會吃’。二語頗韻,有晉人風味。而近有傖父載之《舌華錄》,曰‘張氏兄弟賦性奇哉! 肉不論美惡只是吃;酒不論美惡只是不吃’。字字扳實,一去千里,世上真不少點金成鐵手也。”張岱指出的這條見于本書“冷語”門中,其改易確實不如原話。
此書1985年岳麓書社出版點校本,與郝懿行《宋瑣語》合印為1冊。
上一篇:《能改齋漫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草葉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