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源》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辭源》是我國近代最早編成的一部百科全書性質的辭典。商務印書館編纂,1915年出版正編,1931年繼出續編,以補正編的不足。1939年又出版《辭源正續編》合訂本。
這部辭典收錄辭語的范圍極廣,不僅收有單詞、詞匯、成語,還包括典故、名物制度、古今名人名著、常見的古今地名,以及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上的一些新名詞和翻譯名詞,總計約70000余條,內容相當豐富。編制上完全依照《康熙字典》分為12集和214部首的次序排列,書前有部首索引和檢字表,書后有四角號碼索引。各部中的單字也按筆畫多少排列,每個字單列一條,先用反切注音,大部分還用漢字直接標音,然后再解釋字義。在單字后面,再分條列舉以這個字為詞頭的詞語,詞語則依二字、三字、四字、五字的順序排列。同字數的詞語,再按第二字的筆畫多少排列。對所收詞語均探索其源,加以解釋,大致是在詞條下先說詞義和用法,然后引書證明;有的在引文之后,又加按語辨析;有的在詞條下直列引文,后附說明;有的為了避免解釋與引文重復,或因引文可以代替解釋,即只錄引文,不再注釋;有的因原文較長,不便照錄,即撮敘大意,在后面注出來源。屬于常識性的名稱、制度之類的詞條,無須引注詞源而應該明其變革的,即用綜述的方式加以說明。如卯集攴部的“教猱升木”一條成語,注云:“《詩》:‘勿教猱升木’。猱本善升木而又教之,喻成人之惡也。”這條即先引《詩經》,然后釋義,使讀者知道這一成語的來源和用法。《辭源》的錯誤和缺點也不少,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一)引書不詳出處,只引書名,不引篇名和題目;(二)引書錯誤。例如“葉公好龍”的故事見于《新序》,而《辭源》誤引作見于《莊子》;(三)引文與原書常常不符,有改動刪節而不加說明;(四)有的詞義見于單字的解釋中,并引了一條成語加以說明。但這個成語卻不見于書中,反引糾葛;(五)有些地方解釋錯誤或釋義不清,有些解釋用語比原來詞語還難懂。
商務印書館于1958年著手修訂《辭源》,全書分4冊陸續出版。其宗旨是:將《辭源》修訂為閱讀古籍用的工具書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參考書。其單字條的組成包括字頭、漢語拼音、注音字母、《廣韻》的反切與聲紐、釋義、書證。復詞條的組成包括釋義和書證。多義詞的解釋一般以本義、引申、通假為先后,分別用一、二、三……為序號。書證都經復核原書,注明書名、篇目和卷次。它片舊版精審完備。
上一篇:《辭海》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金瓶梅》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