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我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聲讀的字典。簡稱《說文》。東漢許慎撰。許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博通經籍,是當時人們公認的古文學派大師《說文》始撰于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安帝建光元年121許慎病中派其子許沖把書獻給皇帝。《說文》許慎自敘說:“倉頡之初作書,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本書為說解“文”、“字”而作,故名為《說文解字》。
《說文》14篇,《后序》1篇,共15篇,也稱15卷,收字9353個,重文1163個,解說133441字。《說文》首創系統的偏旁編字法,全書根據不同的部首分立為540部。同部首內部,為字形偏旁或筆畫接近的字,大體按詞義排列;部首與部首間的排列,是把形體結構相似或意義相近的部首順序排在一起。全書所收字和部首以小篆為主體,在每一篆文下先解釋字的本義,再根據“六書”分析和說明字的形體結構及讀法,如有籀文(大篆)、古文異體則列在后面加以注明,即所謂“重文”。
《說文》體例嚴整,是一部具有科學系統的研究漢民族語言文字的專書,是我國文獻語言學的奠基作。許慎根據漢代“六書”理論分析全書的漢字,探索了漢字的結構系統;根據“聲義相依”的原則說明語義的由來,使后人可以上求造字根源,下辨字體變遷,找到漢字形體發展變化的規律;書中保存的小篆、籀文的形體,是后人辨認甲骨、金文的重要依據;書中保存的大量資料,對研究古代社會生活、科技狀況也有極重要的價值;《說文》所創制的以偏旁分部文字的編排方法是后世直至現代編纂字典的主要體例。
由于《說文》對后世的深遠影響,對《說文》的研究早已成為專學。唐代李陽冰曾刊定《說文》為30卷,書已不傳。南唐徐鍇作《說文系傳》,世稱小徐本;宋初徐鉉奉詔校定《說文》,世稱大徐本。中華書局1963年版據大徐本改刻本影印。我國清代研究《說文》最著名的有四家: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駿聲,其中以段、朱最為杰出。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簡稱《說文注》或《段注》,分30卷,后附《六書音韻表》、體大精深,公認為解釋《說文》的權威性著作,是閱讀和研究《說文》的必讀書。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
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的優點是材料豐富,博引群書,以許書互為參證,缺點是述而不作。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
王筠《說文釋例》、《文字蒙求》、《說文解字句讀》精選材料,解釋簡明,便于初學,但所引資料未標篇名,且時有錯誤。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影印本。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變更《說文》體例,舍形取聲,貫穿聯綴,把各字分屬于古韻18部下,獨創形聲聲符的檢索體例,在詞義研究上有特殊成就。1983年武漢古籍書店出版影印本。
近代丁福保有《說文解字詁林》,匯集前人所有關于《說文》的著述,是歷代《說文》研究資料的集大成之作,共82冊。1988年中華書局影印出版。
現當代研究《說文》著作也很多,如黃侃《說文箋識四種》(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馬敘倫《說文解字研究法》(1990年北京中國書店)、陸宗達《說文解字通論》(1981年北京出版社)、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1983年中州書畫社)等。
上一篇:《詩集傳》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說郛》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