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鬼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文言小說《才鬼記》16卷,梅鼎祚纂輯。其版本有明萬歷刻本(收在明閔景賢編纂的《快書》中)、清宣統三年上海古今小說社排印8卷本,1977年臺灣偉文書局“秘籍叢編”本(據明萬歷三十三年原刊本斷句重排)。而以1989年中州古籍出版社排印的校注本最便閱讀。
梅鼎祚(1549~1615),字禹金,號勝樂道人,又稱梅真子、太一生,明宣城(今屬安徽)人,是明代的大學問家之一。他以戲劇家著稱,是湯顯祖的摯友。在《湯顯祖集》中,能找到大量有關梅鼎祚的詩文。他現存的劇作有傳奇《玉合記》、《長命縷》和雜劇《昆侖奴》。他又是古籍整理大家,輯有《歷代文紀》、《古樂苑》、《唐樂苑》、《漢魏八代詩乘》及文言小說集《青泥蓮花記》、《才鬼記》、《才神記》、《才幻記》(合稱“三才靈記”)。
梅氏《才鬼記》是在唐代鄭 《才鬼記》基礎上增輯而成。鄭氏《才鬼記》僅1卷,梅氏增至16卷。正編13卷共有作品159篇。正編中愛情題材的作品共43篇,是全書貫穿始終的重要主題。又可分為3小類:第1類生前已相愛或已婚的15篇,如《吳王女紫玉》、《唐晅妻》、《翠翠傳》、《楊玉香》等。這類作品多是催人淚下的悲劇,表現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追求與忠貞不渝,是《才鬼記》中的精華。第2類寫普通人鬼相愛的,如唐前的《崔少府君女》,唐代的《王濟女》、《孟氏園少年》,宋代的《楚小波》、《蘇小小》,元代的《城西處子》,明代的《箜篌少女》、《王秋英》等。這些作品籠罩著悲劇氣氛,具有濃厚的悖理意味。第3類是后人遇前朝后妃官人,如唐代有《張云容》、《張貴妃》,宋代有《云芳》、《溫泉記》,明代有《滕穆醉游聚景園記》、《白晝美人》等。這些雖不是愛情小說的上品,但卻有摻合政治因素的特點。寫復仇(含雪冤)的作品,全書中有11篇,是唐前才鬼小說兩大主題之一。其中屬鳴冤雪冤的有《渾良夫噪》、《鮮于冀》等4篇,屬復仇的有《段孝直》、《鄭瓊羅》等7篇。這是一組寫不平鬼不平事的作品,或冤得雪、仇得報,表達人們一種美好的愿望;或冤不得雪,仇不得報,則是現實的寫照。
純志異的作品43篇,多為殘叢小語,內容大多記一奇聞奇事,或僅為傳一詩一文,如諷刺科舉弊端的《新安鬼對》。《才鬼記》是幽憤之書。閔景賢《才鬼題辭》云:“讀《才鬼記》而掩卷嘆焉。非憐鬼才,正惜人才之不終,置天地英華于無用耳。”可知《才鬼記》乃“惜人才之不終”,借鬼語以抒其不平。此書是一部獨具特色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著力表現鬼的善與美的書,在《聊齋志異》之前只有《才鬼記》。此書為研究明清小說發展以提示,尤有益于明初“剪燈二種”(瞿右《剪燈新話》、《李禎《剪燈余話》)到清代《聊齋志異》之間的文言小說研究,同時具有可貴的資料價值。此書從近140種古籍中采擷出如此豐富多采的才鬼故事,使中國明代以前有關才鬼的資料得以系統保存。
上一篇:《戰國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