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漢卿戲曲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關漢卿,號已齋叟,元大都人。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煊耀百代的偉大戲劇家,名列“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之首。他深入社會底層,熟悉和同情勞動人民生活的苦難,又通曉音律,長于歌曲,深諳舞臺藝術,不僅擅長編寫戲曲,還時常“躬踐排場,面傅粉墨”(臧懋循《元曲選序》),親自登臺演出。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67個雜劇,超過了被法國作家大仲馬譽為“創(chuàng)造得最多”的英國大戲劇家莎士比亞(有劇本37個),而莎翁生活的時代,比關漢卿晚了三百多年!關漢卿的雜劇現(xiàn)存18種,即《詐妮子調風月》、《鄧夫人苦痛哭存孝》、《包待制三勘蝴蝶夢》、《關大王單刀會》、《趙盼兒風月救風塵》、《閨怨佳人拜月亭》、《杜蕊娘智賞金線池》、《關張雙赴西蜀夢》、《望江亭中秋切鲙旦》、《溫太真玉鏡臺》、《錢大尹智勘緋衣夢》、《感天動地竇娥冤》、《尉遲恭單鞭奪槊》、《錢大尹智寵謝天香》、《山神廟裴度還帶》、《狀元堂陳母教子》、《劉夫人慶賞五侯宴》、《包待制智斬魯齋郎》(其中個別劇目是否關漢卿所作,尚有爭論)。這些劇作,深刻地揭露和控訴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封建官吏的腐敗,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苦難。“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竇娥冤》)對封建社會和封建官吏的批判可謂入木三分。關劇還特別著重塑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正面形象,其中尤以婦女的形象最為突出,它著力描寫了竇娥(《竇娥冤》)、譚記兒(《望江亭》)、趙盼兒(《救風塵》)、王瑞蘭(《拜月亭》)、燕燕(《調風月》)等年輕婦女的不幸遭遇和斗爭精神,對她們予以同情和贊頌。關漢卿是一位杰出的語言藝術大師。他汲取民間生動的語言,熔鑄精美雋永的古典詩詞,創(chuàng)造出一種生動流暢、本色當行的語言風格,真正做到了“人習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無旁溢,語無外假(《元曲選序》)。”關漢卿是一個具有國際影響的大作家,早在一百多年前,《竇娥冤》等劇就已被翻譯成英、法、德等文字,介紹到歐洲。1958年,關漢卿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提名為世界文化名人,許多國家都開展了關漢卿戲劇創(chuàng)作700周年的紀念活動。
《關漢卿戲曲集》,吳曉鈴等編校。該書對關漢卿現(xiàn)存18種雜劇的各種版本詳加校勘,1958年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197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校的《關漢卿戲劇集》,亦收關劇18種。這個集子“底本的選擇,不是以哪一個本子最早、最接近原作的面貌為依據(jù),而是主要從哪一個本子文字完整、思想性、藝術性較高著眼”(《編校說明》)。
上一篇:《八旗通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農(nóng)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