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會要》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清楊晨撰。楊晨(1845~?),浙江黃巖人。清代著名學者孫詒讓的內弟。曾任史館修撰。該書共22卷,為記述三國時期典章制度的政書。體例仿宋徐天麟《兩漢會要》,分為帝系、歷法、天文、五行、方域、職官、禮、樂、學校、選舉、兵、刑、食貨、庶政、四夷等15門,共100余子目。取材除參考《三國志》及裴松之《注》外,共參考古籍150余種。其中對梁沈約《宋書》中的各志,及唐杜佑《通典》引據尤多。對唐、宋各類書中所載,也間有采擇。對清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如陳景云《三國志辯誤》、杭世駿《三國志補注》,以及洪氏父子關于疆域、職官,侯氏關于藝文方面的辯誤、補注、考異、札記等,也多有參考。作者《敘例》中說,“征引諸史,故書雅記,極意旁搜,一事可稽,并為甄錄;”“凡有旁涉,取資博聞”,故取材較為廣泛。對于裴注中的牴牾之處,非盡糾繩,亦予甄錄,“述而存之”。對于當時臺諫大臣及儒生所論,雖有傳書,而非定制,則采取纂事不纂言的態度,不予甄錄;對于魏武帝曹操的諸令,以及諸葛亮論兵政等事,因在當時已見施用,故酌予甄錄。對于不宜專立門類的瑣聞軼事,則列為雜錄附后。作者自稱幼承庭訓,雅好陳壽《三國志》一書,曾作有《校錄》一篇,又曾計劃輯為《會要》。后有感于志書的重要,因革損益,朝章所系,故決意實際編撰。認為三國歷史應以蜀國為正統,《三國志》自不應以魏制為正統加以記述,而蜀制承漢制,可以省略不載,故《三國志》沒有志書是有其深意的。但后人的記述則往往略而不詳,誠為憾事。如郝經《續后漢書》、湯成烈《季漢書》、錢儀吉《會要》等,均采錄未廣,于魏、吳制度中的增損變化,尤未能明析、或書稿殘缺未竟。因而“咨訪通人,考證古書,商榷義例”,撰成該書。具有一定的史學參考價值。且檢索方便,如要查找三國時魏國的水利情況,即可于該書等7卷《方域中》《魏渠堰》門類中查出,據《三國志》及《水經注》等書記載,魏國自建安七年(202)至正始二年(241),有修治睢陽渠、白溝、平虜渠、泉州渠、天井堰、討虜渠、成國渠、廣漕渠等較大的水利工程8項以上。1956年中華書局據江蘇書局原刊本訂正出版標點本。
上一篇:《三十六計》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三國志演義》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