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經音義》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解釋佛經字義的書,有兩部:一為唐代大慈恩寺翻經沙門釋玄應撰,凡25卷,《唐書·藝文志》著錄為《大唐眾經音義》,簡稱《玄應音義》;一為唐代翻經沙門釋慧琳撰,凡100卷,又名《大藏音義》簡稱《慧琳音義》。《玄應音義》是現存佛經音義中最早出現的書,玄應仿《經典釋文》體例,從《華嚴經》至《順正理論》共454部大小乘經律論中選取詞語,加以注釋,除選取梵語名號、佛教專門難詞語外,還選取一般文字音義和冷僻字,兼有佛學詞典與普通字書的功用。全書每卷前先列本卷注釋各經的名目,然后按其卷次順序解說,注釋包括標音、釋義、辯析字體等。書中所引除經傳注釋外,以古字書訓詁書為多,包括一些今已亡佚的書,對研究古代訓詁極有價值。此書較好版本為《叢書集成初編》本,有清代莊炘、錢坫、孫星衍校語。
慧琳姓裴,西域疏勒國人,大興善寺法師,《慧琳音義》序中記有其生平。慧琳這部書所注的是唐貞觀以后新譯經論及玄應未注過的一些書,從《大般若經》到《護命法》,凡1300部5700余卷,約60萬字。并收納了玄應音和慧苑華嚴音義,內容十分豐富,是我國現存佛經音義中的集大成之書。慧琳書主要根據《說文》、《字林》等7部字書釋義,參照《韻詮》、《韻英》、《考聲切韻》等書取音,并廣泛征引經傳訓詁典籍,用了20年時間才完成。此書注音反映了唐代秦音,是研究漢語語音史的寶貴資料,征引的古籍有很多今已亡佚,也非常寶貴,它不僅對文字訓詁有用,對輯錄、校勘古書也極有幫助。在古代辭書中征引古籍種類最多、保存佚文內容最豐富的就是《慧琳音義》,深受學術界重視。近人楊守敬評論此書為“誠小學之淵藪,藝林之鴻寶”。
此書以高麗藏本最善,通行本為1737年日本獅谷白蓮社翻刻本,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附有沈兼士主編的《一切經音義引用書索引》和清陳作霖編的《一切經音義通檢》,使用比較便利。
為增補《慧琳音義》,遼代釋希麟撰《續一切經音義》10卷,體例同慧琳書。通行本為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本和單行本,及近人丁福保的排印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正續一切經音義(附索引)》,將慧琳書與希麟書合而為一。
上一篇:《齊物論》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三十六計》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