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物論》簡介|介紹|概況
散文篇名。選自《莊子·內篇》。戰國莊周作。宋王雱《南華真經新傳》說:“萬物受陰陽而生,我亦受陰陽而生,賦象雖殊,而所生同根。惟能知其同根則無我,無我則無物,無物則無累,此莊子所以有齊物之篇也。”宋林希逸《南華真經口義》說:“‘物論’者,人物之論也。猶言眾論也。‘齊’者一也,欲合眾論而為一也。戰國之世學問不同,更相是非,故莊子以為不若是非而忘兩歸之自然,此其立名之意也。”宋劉辰翁《莊子點校》說:“或謂莊子欲齊物論,非也。欲齊則欲不齊矣,不是齊他物論,是自看得他物論原自齊,看得齊,則心平,心平則無物論矣。”明陳繼儒《莊子雋》說:“欲齊一天下之物,必觀諸未始有物之先。物本自齊,非吾能齊,若有可齊終非齊物,此是要論。”清王夫之《莊子解》說:“當時之為論者多矣,而尤盛者儒墨也:相競于是非而不相下,唯知有己,而立彼以為耦,疲役而不知歸。其始也,要以言道,亦莫非道也。其既也,論興而氣激,激于氣以引其知,汜濫而不止,則勿論其當于道與否,而要為物論。物論者,形開而接物以相搆者也,弗能齊也。使以道齊之,則又入其中而與相刃。唯任其不齊,而聽其自己;知其所自興,知其所自息,皆假生人之氣相吹而巧為變;則見其不足與辨;而包含于未始有之中,以聽化聲之風濟而反于虛,則無不齊矣。故以天為照,以懷為藏,以兩行為機,以成純為合,而去彼之所謂明,以用吾真知之明;因之而生者,因之而已,不與之同,不與之異,唯用是適;則無言可也,雖有言以曼衍窮年,無不可也。不立一我之量,以生相對之耦,而惡不齊之物論乎?此莊生之所以凌轢百家而冒其外者也。”今人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齊物論》……是莊子哲學的相對主義和不可知論的一個總結性的概括。……莊子正是在否定客觀真理的意義上,片面夸張我們一切知識的相對性,從而把人的意見和觀點完全看成是個人主觀的偏見,陷入了主觀唯心主義。從這一方面看,莊子的《齊物論》的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是典型的相對主義。這種相對主義思想反映了沒落貴族對客觀真理的探求完全喪失了信心。”今旅美華人學者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說:“主旨是肯定一切人與物的獨特意義內容及其價值。齊物論,包括齊、物論(即人物之論平等觀)與齊物、論(即申論萬物平等觀)。”今人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說:“莊子為人所知的夢為蝴蝶的寓言,最好地說明了這種‘若化為物’的審美生活態度,說明了莊子學派所追求的物我一體的美。……經驗的事實告訴我們,在審美中主體與對象經常處在一種物我不分交融統一的狀態中,主體感到自己化為了對象,同對象不可分。莊周夢為蝴蝶,好象蝴蝶那樣自由自在,歡快自得,就科學的觀點來看是胡說八道,而就美學的觀點看來卻揭示了審美心理活動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所謂“物化”、物我一體在審美中是存在的,沒有它就沒有審美。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來,這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所發生的‘自然的人化’在人們的情感心理上的反映。莊子學派自然不可能認識到這些,但他們在古代的條件下看到了意識中的‘物化’現象,觸及到了審美的特征”。今人嚴北溟卻認為“通過‘蝴蝶夢’的典型描寫,創造了一個自我陶醉的主觀主義精神境界”,“表現了莊子‘夢即醒,醒即夢’的相對主義觀點”,“是莊子哲學中的渣滓。”(《中國古代哲學寓言故事選》)《齊物論》是《莊子》一書論述哲學思想最重要的一篇。關于題意有兩種解釋,即齊物之論與齊同的物論。今多數學者認為,其實兩者是密切相關的,根據文中所論述的內容,齊同物論是主要的。物論,即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評論。作者認為客觀事物本來就不分彼此,是齊同的,而人們關于是非、然否的爭論都是出于私心成見所致;不論客觀萬物或者人的內心世界都受著“道”的主宰,因而事物的彼此、認識上的是非,都是相對的,從根本上說來,一切都是道的“物化”現象,如莊周夢為蝴蝶、蝴蝶夢為莊周一樣,只不過是一種幻覺,是沒有定準的。因而應該放棄一切對立、一切爭論,做到無知無覺,無見無識,回復到萬物的宗祖——虛無的道那里,一切就都統一了。這就是作者論證物之所以齊、物論之所以齊的邏輯過程。這是一種相對主義的觀點,是作者無為的政治論與混世的人生哲學的理論基礎。文中反復描述的“道”,又稱“真君”或“真宰”,實際上就是作者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最高原則。文章想象奇幻,意境開闊,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善于描寫,比喻精當,借用寓言形式,把玄奧的道理寄于生動的形象之中,又把具體的形象升華到哲理的高度,從而使哲學文章而以文學見長;行文錯綜變化,語言奇詭雄放,如篇中寫風的多種情狀,由大到小,由狂吹到靜止,讀之有如大江滾滾,萬馬奔騰,淋漓酣暢。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評莊子文章“汪洋辟闔,儀態萬方’,十分精辟地指出了這種奇詭雄放的藝術風格。
上一篇:《齊桓晉文之事章》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一切經音義》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