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味》簡介|介紹|概況
散文篇名。選自《呂氏春秋·孝行覽》。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說:“《呂氏春秋·本味篇》述伊尹以至味說湯……說極詳盡,然文豐贍而意淺薄,蓋亦本《伊尹書》。伊尹以割烹要湯,孟子嘗所詳辯,則此殆戰國之士之所為矣。”今人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說:“《漢書·藝文志》道家著錄《伊尹》五十一篇,而于小說家又著錄《伊尹說》二十七篇,是先秦有兩伊尹學派,一屬道家,一屬小說家。考《孟子·萬章上》云:‘萬章問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湯,有諸?”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湯三使往聘之。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未聞以割烹也。”’是伊尹之出身有二說,一是處士,一是庖宰。雖孟子極力駁斥庖宰之說,然先秦諸子多有伊尹負鼎俎干湯之記載,如《韓非子·難言》云:‘上古有湯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說至圣,然且七十說而不受,身執鼎俎為庖宰,昵近習親,而湯乃僅知其賢而用之’,即其例也。二說者皆言之鑿鑿,故司馬遷《史記·殷本紀》以兩說并存,其言曰:‘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干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于王道。或曰:伊尹處士,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湯舉,任以國政。’伊尹之出身既有兩說,故托之伊尹而建立其學派者亦分而為二:一派則藉‘伊尹處士,從湯言素王九主之事’立說,即《漢書·藝文志》道家《伊尹》五十一篇及本書《先己》、《論人》之內容,余稱其為‘道家伊尹學派’,……另一派則藉‘伊尹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于道’立說,即《漢志》小說家《伊尹說》二十七篇及本書此篇之內容,余因稱之為‘小說家伊尹學派’。本篇述伊尹說湯以種種至味,與各書言‘執鼎俎為庖宰’、《史記》言‘以滋味說湯’正合;本篇下文云:‘已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則至味具’,與《史記》所云‘以滋味說湯,致于王道’正合,亦即本篇下文所謂‘審近所以知遠也’;故本篇出于小說家伊尹學派無疑。《漢志》之所以列《伊尹說》二十七篇于小說家者,蓋以其既不能列入儒墨名法等九流之中,又以其言滋味不言養生,亦不能列入方技之屬。良以其所言系美味之食物,近于‘街談巷語,道聽途說’ (語見《漢志》小說家序);又以其借滋味而說王道,則是‘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與班固所訂小說家之標準亦合,故即以之列入小說家也。又案:伊尹確系媵臣,為湯之庖宰。考夏末之世,社會結構仍行群婚制。有侁氏族中一群男子與湯氏族中之一群女子為婚,伊尹參與此一群婚,陪同此一群男子前往,故謂之媵。有侁氏此群男子至湯氏族為婚后,由于分工,伊尹掌庖宰之事,故謂其出身庖宰。”此篇從得賢的角度論治國必須務本的思想。文章首先說明君主立功名的根本在于得賢,而后借‘伯牙破琴’的故事說明得賢必須知賢、禮賢;并由此引出伊尹以至味說湯的故事,說明調和五味必須有術,君主要備享天下至味必須懂得仁義之道,仍舊歸結到務本上來。篇名題為“本味”,即指在追求至味時應該務本之意。文辭恢閎詭譎,鋪陳恣肆,語句整飭華美,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評其“文豐贍而意淺薄”,是有道理的。“伯牙破琴”的故事即出于此篇,說明知音難覓,得賢之重要。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知音》說:“知音其難哉!音寮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即感于此而發。
上一篇:《木蘭詩》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