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辭》簡介|介紹|概況
辭賦篇名。東晉陶淵明作。關于此辭的寫作緣由,辭前有序說:“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缾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梁蕭統《陶淵明傳》說:“為彭澤令……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關于此辭的成就和特點,歷來多有評說。宋歐陽修說: “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元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卷五引)李格非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痕。”(同上)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上說:“《歸去來辭》云:‘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此陶淵明出處大節,非胸中實有此境,不能為此言也。”陳知柔《休齋詩話》說:“陶淵明罷彭澤令,賦《歸去來》,而自命曰辭。迨今人歌之,頓挫抑揚,自協聲律。蓋其詞高甚,晉、宋而下,欲追躡之不能。漢武帝《秋風詞》,盡蹈襲《楚辭》,未甚敷暢。《歸去來》則自出機杼,所謂無首無尾,無終無始,前非歌而后非辭,欲斷而復續,將作而遽止,謂洞庭鈞天而不淡,謂霓裳羽衣而不綺,此其所以超然乎先秦之世,而與之同軌者也。”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卷三十四《文辨》說:“《歸去來辭》將歸而賦耳,既歸之事,當想像而言之。”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三十說:“朱文公云:‘《歸去》一篇其詞義夷曠蕭散,雖托楚聲,而無尤怨切蹙之病,實用賦義,而中亦兼比。’此千古之確論矣。”清林云銘《古文析義初編》卷四說:“就彭澤言,謂之歸去;就南村言,謂之歸來。篇中從思歸以至到家,步步敘明,故合言之曰《歸去來》。”伍涵芬《讀書樂趣》卷三說:“陶元亮《歸去來辭》,一種曠情逸致,令人反覆吟詠,翩然欲仙,然尤妙于‘息交絕游’一句。”吳淇《六朝選詩定論》卷十一說:“通篇以‘覺今是而昨非’為主,‘田園’二字,作兩大柱。”黃本驥《癡學》卷五《讀文筆得》說: “《歸去來辭》直是曾點沂水春風一段注腳,即謂之超越秦、漢,上接《風》、《騷》可也。”吳蔚文《古學記問錄》卷十三《文章》說:“惟淵明之《歸去來辭》,氣體灑脫,千古不刊。”毛慶蕃《古文學余》卷二十六說:“素懷灑落,逸氣流行,字字寰中,字字塵外。”此辭是陶淵明于晉安帝義熙元年(405)辭彭澤令歸田時所作。文中先敘毅然欲歸,次敘歸來歡情,末敘堅不出仕。對他自己誤入仕途十分悔恨,對辭官歸來感到由衷的喜悅,希望在田園中自由自在地生活,乘歸化盡,終此一生。它或寫田園、庭院、斗室,或述水行、陸行、憑舟,或敘農事、尋壑、賦詩,把敘事、抒情、想象、寫景有機結合起來,語言樸素清新,感情真摯自然,藝術成就甚高。
上一篇:《莊辛謂楚襄王》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惠崇春江曉景二首其一》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