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城樓》簡介|介紹|概況
詩歌篇名。唐李商隱作。宋蔡居厚《蔡寬夫詩話》:“王荊公晚年亦喜稱義山詩,以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惟義山一人而已。每誦其‘雪嶺未歸天外使,松州猶駐殿前軍’,‘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無地入扁舟’……之類,雖老杜無以過也。 義山詩合處,信有過人。若其用事深僻,語工而語不及,自是其短。世人反以為奇而效之,故昆體之弊,適重其失。義山本不至是云。”清馮浩《玉溪生詩集箋注》:“應鴻博不中選而至涇原時作也,玩三四顯然矣。其應鴻博不中,已因往依茂元之故,詳《年譜》。 下半言我志愿深遠,豈戀此區區者,而俗情相猜忌哉!”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言己長憶江湖以終老,但志欲挽回天地,乃入扁舟耳。時人不知己志,以鴟鸮嗜腐鼠而疑鹓雛,不亦重可嘆乎!”清陸昆曾《李義山詩解》:“義山志在經世,為令狐氏所擯,朝籍無名,又因就王鄭之辟,益加猜忌,故感賦此詩。按《唐書》,安定郡屬關內道,太和中,王茂元為涇原節度使,義山在幕,詩應作于其時。上半言登高望遠之余,俯仰身世,何異賈生之遷長沙,王粲之依劉表耶?下半言所以垂淚遠游者,豈為此腐鼠而不能舍然哉,吾永憶江湖,欲歸而優游白發,但必俟回旋天地,功成卻入扁舟耳。何猜意鹓雛者之卒未有已也。”今人馬茂元、趙昌平《唐詩三百首新編》:“這詩妙在后半忽開異境,于前片低回哀嘆中猝然振起,噴薄為嫉俗憤世之浩唱,其跌宕氣勢,盤礴深情處,深得杜律三昧。讀義山七律,當從此處窺入。”今人黃清士說:“特別在使用典故方面,非常成功。由于賈誼、王粲的身世遭遇與作者有相似之處,抓住相似的典型事例——賈生垂涕、王粲遠游,比擬自己的憂時羈旅之感,若合符券,而使一位奮發有為又遭受壓抑的少年志士形象躍然紙上。復次,作者的曲曲心事,本不可能用片言只字表達出來,現在借助莊子寓言,不但足以表露他不汲汲于榮利的狷介品質,又反映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狀態,還反擊了政敵的惡意中傷。如此用典,既靈活,又確切,既含蓄,又銳利,充分發揮了典故的功能。”(《唐詩鑒賞辭典》)此詩為登樓感懷之作,當寫于唐文宗開成三年(838)。開成二年冬,作者長期依托的幕主令狐楚去世。涇原節度使王茂元辟他為幕僚,并把女兒嫁給他。當時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和以牛僧孺為首的牛黨,斗爭十分激烈,令狐楚屬于牛黨,王茂元當時被視為李黨。作者赴辟涇原,就婚王氏,觸犯了朋黨的戒律,遭到牛黨的忌恨,自此陷入朋黨斗爭的漩渦。開成三年春,赴博學鴻詞試,由于牛黨從中作梗,落選,回到涇原幕府登樓而作此詩。詩篇表現了作者懷才不遇、憂時羈旅的哀傷,欲扭轉乾坤、功成身退的志向,敝屣功名利祿的磊落胸懷,并對猜忌、排斥自己的朋黨勢力投以蔑視和諷刺,塑造了懷抱遠大而又遭受壓抑的作者的自我形象。全詩筆力雄健,風骨清峻,賦比交替,用典恰切,形象鮮明,寓議論于詠嘆之中,在藝術上很有特色。“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二句,抒寫平生抱負,意境闊大,韻味深長,《蔡寬夫詩話》載,王安石晚年喜吟此二句,以為“雖老杜無以過。”
上一篇:《孟子》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寶玉挨打》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