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簡介|介紹|概況
書名。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漢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孟軻,鄒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從連橫,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此言《孟子》一書,雖有萬章之徒參加編撰,但主要作者還是孟子自己,且在其生前便基本完成。關于《孟子》的作者,此為一說。漢趙岐《孟子題辭》說:“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宋朱熹說:“《論語》多門弟子所集,故言語時有長長短短不類處。《孟子》疑自著之書,故首尾文字一體,無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如此好?”又說:“觀七篇筆勢如镕鑄而成。非綴輯可就。”(《朱子大全》)清閻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說:“《論語》成于門人之手,故記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記言語或出處耳。”均言《孟子》為孟軻獨自撰述。此又一說。唐韓愈《答張籍書》認為《孟子》是孟軻死后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之徒共同記述的。但無有佐證。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說:“按此書韓愈以為弟子所會集,非軻自作。今考其書,則知愈之言非妄也。書載孟子所見諸侯皆稱謚,如齊宣王、梁惠王、梁襄王、滕定公、滕文公,魯平公是也。夫死然后有謚。軻著書時,所見諸侯不應皆死。且惠王元年至平公之卒凡七十七年,孟子見梁惠王,王目之曰‘叟’,必已老矣,決不見平公之卒也。”清崔述《孟子事實錄》說:“《孟子》七篇之文,往往有可議者,如禹決汝決漢排淮泗而注之江,伊尹五就湯五就桀之屬,皆于事理未合。果孟子自著,不應疏略如是。”又說:“七篇中于孟子門人多以子稱之,如樂正子、公都子、屋廬子、徐子、陳子皆然,不稱子者無幾。果孟子所自著,恐未必自稱其門人皆曰子。細玩此書,蓋孟子門人萬章、公孫丑等所追述,故二子問答之言在七篇中為最多,而二子在書中亦皆不以子稱也。”此皆認為《孟子》是孟軻死后其門人萬章、公孫丑之共同記述而成。此又一說。今多數研究者認為,《孟子》是孟軻周游列國,宣傳儒家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張而不為諸侯所用,晚年退居故里講學時,與弟子萬章等編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其中心思想是仁義,主張施行仁政以統一中國,恢復井田制度,省刑薄賦,發展生產;強調“民貴君輕”。喚醒統治者重視人民的作用;創人性善學說,宣傳“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政治理論;過分強調人的主觀精神作用,在儒家哲學中形成一個唯心主義理論體系。全書共七篇:《梁惠王》、《公孫丑》、《藤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以每篇第一句幾個字為篇名。是一種語錄體,以問答對話的方式,展開雄辯的說理,已從《論語》簡明樸質發展而為長篇巨制,是古典散文從“章”到“篇”的過渡形式。其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雄辯有力,富于鼓動性,說理嚴密明確,行文流暢感人。其次是善于比喻。孟子與人辯論,善于掌握對方心理,因勢利導,引人入彀,最后把自己的意見講得恰到好處。漢趙岐《孟子注題辭》評道:“長于比喻,辭不迫切,而意以獨至”;清劉熙載《藝概·文概》則概括道:“如舟師執柁,中流自在,而推移費力者不覺自屈。”較通行的注本有:漢趙岐《孟子章句》,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義》和今人楊伯峻的《孟子譯注》。
上一篇:《孫悟空大鬧蟠桃會》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安定城樓》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