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簡介|介紹|概況
書名。舊題戰國列御寇撰。漢班固《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篇,列入道家;并說:“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今本《列子》八卷,據晉張湛《列子序》稱,是其于西晉末永嘉亂后,根據各種版本集錄而成。漢劉向《列子新書·目錄》說:“列子者,鄭人也,與鄭繆公同時,蓋有道者也。其學本于黃帝、老子,號曰道家。道家者,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接物,務崇不競,合于六經。而《穆王》、《湯問》二篇,迂誕恢詭,非君子之言也。至于《力命》篇,一推分命;《楊子》之篇,唯貴放逸,二義乖背,不似一家之書。然各有所明,亦有可觀者。孝景皇帝時,貴黃老術,此書頗行世。及后遺落,散在民間,未有傳者。且多寓言,與莊周相類,故太史公司馬遷不為列傳。”晉張湛《列子序》說:“湛聞之先父曰:吾先君與劉正輿、傅穎根,皆王氏之甥也,并少游外家。舅始周,始周從兄正宗、輔嗣,皆好集文籍,先并得仲宣家書,幾將萬卷。傅亦世為學門。三君總角競錄奇書。及長,遭永嘉之亂,與穎根同避難南行,車重各稱力,并有所載,而寇虜彌盛,前途尚遠。張謂傅曰:‘今將不能盡全所載,且共料簡世所希有者,各各保錄,令無遺棄。’穎根于是唯赍其祖玄、父咸《子集》。先君所錄書中有《列子》八篇。及至江南,僅有存者。《列子》唯余《楊朱》、《說符》、目錄三卷。比亂,正輿為揚州刺史,先來過江,復在其家得四卷。尋從輔嗣女婿趙季子家得六卷。參校有無,始得全備。其書大略明群有以至虛為宗,萬品以終滅為驗;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自喪;生覺與化夢等情,巨細不限一域;窮達無假智力,治身貴于肆任;順性則所之皆適,水火可蹈;忘壞則無幽不照。此其旨也。然所明往往與佛經相參,大歸同于老、莊。屬辭引類特與《莊子》相似。”唐王朝自稱是老子后代,宣揚道教,天寶元年號《列子》為《沖虛真經》。唐柳宗元率先對該書的真偽提出了質疑,其《辨列子》說:“劉向古稱博極群書,然其錄列子,獨曰鄭繆公時人。繆公在孔子前幾百歲,《列子》書言鄭國皆云子產、鄧析。不知(劉)向何以言之如此?《史記》鄭繻公二十四年,楚悼王四年,圍鄭,鄭殺其相駟子陽,子陽正與列子同時,是歲周安王三年,秦惠王、韓烈侯、趙武侯二年,魏文侯二十七年,燕釐公五年,齊康公七年,宋悼公六年,魯繆公十年,不知向言魯繆公時遂誤為鄭耶?不然,何乖錯至如是?其后張湛徒知怪《列子》書言繆公后事,亦不能推知其時。然其書亦多增竄非其實,要之莊周為放依其辭。其稱夏棘、狙公、紀渻子、季咸皆出《列子》,不可盡紀。雖不概于孔子道,然而虛淚寥闊,居亂世遠于利,禍不得逮乎身,而其心不窮,《易》之遯世無悶者,其近是與?余故取焉。其文辭類《莊子》,而尤質厚,少偽作,好文者可廢耶?其《楊朱》、《力命》疑其楊子書。其言魏牟、孔穿皆出列子后,不可信。然觀其辭,亦足通知古之多異術也。讀焉者慎取之而已矣。”繼柳宗元后,考辨《列子》真偽者不絕于史,尤以宋朱熹《觀列子偶書》、高似孫《子略》、清梁啟超《古書真偽及其年代》、今人馬敘倫《列子偽書考》和楊伯峻《從漢語史的角度來鑒定中國古籍寫作年代的一個實例——〈列子〉著述年代考》等辨之尤詳,認為該書出于魏晉間人的偽作。但日本學者武義內雄《列子冤詞》,仍力言為列御寇所自著。今多數研究者認為,《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列子》八篇早已亡佚。今本《列子》八篇多取先秦諸子及漢代人的言論,并雜有兩晉的佛教思想和佛教神話;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來看,都與先秦著作有別,其出于魏晉間人的偽作是無疑的。該書內容以道家學說為主,是道家重要經典之一。該書在文學上最有價值的,是它的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這一部分,特別是《湯問》、《說符》兩篇。其中《兒童辨日》、《歧路亡羊》、《紀昌學射》、《杞人憂天》、《愚公移山》等,最為膾炙人口而富有教育作用。此外,該書還保存了不少先秦佚書的片斷,亦為歷代研究者多重視。較著名的版本有:晉張湛《列子注》,唐盧重玄《列子解》,今人楊伯峻《列子集釋》和嚴北溟、嚴捷《列子譯注》。
上一篇:《養生主》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劉備三顧草廬》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