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國若烹小鮮》簡介|介紹|概況
散文篇名。選自《老子》第六十章。以首句名篇。戰(zhàn)國韓非《韓非子·解老》說:“凡法令更則利害易,利害易則民務(wù)變。務(wù)變之謂變業(yè)。故以理觀之,事大眾而數(shù)搖之則少成功,藏大器而數(shù)徙之則多敗傷,烹小鮮而數(shù)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shù)變法則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貴靜,不重變法,故曰:‘治大國者若烹小鮮。’人處疾則貴醫(yī),有禍則畏鬼。圣人在上則民少欲,民少欲則血氣治,而舉動理則少禍害。夫內(nèi)無痤疽癉痔之害,而外無刑罰法誅之禍者,其輕恬鬼也甚,故曰:‘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治世之民不與鬼神相害也,故曰:‘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鬼祟也疾人之謂鬼傷人,人逐除之之謂人傷鬼也;民犯法令之謂民傷上,上刑戮民之謂上傷民;民不犯法則上亦不行刑,上不行刑之謂上不傷人。故曰:‘圣人亦不傷民。’上不與民相害,而人不與鬼相傷,故曰:‘兩不相傷。’民不敢犯法,則上內(nèi)不用刑罰,而外不事利其產(chǎn)業(yè),上內(nèi)不用刑罰、而外不事利其產(chǎn)業(yè)則民蕃息,民蕃息而畜積盛,民蕃息而畜積盛之謂有德。凡所謂祟者,魂魄去而精神亂,精神亂則無德。鬼不祟人則魂魄不去,魂魄不去而精神不亂,精神不亂之謂有德。上盛畜積,而鬼不亂其精神,則德盡在于民矣。故曰:‘兩不相傷,則德交歸焉。’言其上下交盛而俱歸于民也。”今人高亨《老子注譯》說:“理解這一章,更要抓住‘道’字。老子政治論中的‘道’,是取消奴隸社會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階級制度,回到上古原始社會的自然狀態(tài)。老子認為在這樣的社會里,人與人,鬼與人就不相傷害,不相仇視了。老子思想中還保留著迷信意識,肯定上帝的存在。”今人陸元熾《老子淺釋》說:“‘烹小鮮’就是煎烹小魚。這是用烹魚比治國。小魚很鮮嫩,用刀亂切或在鍋里頻頻攪動,肉就碎了;治大國,不從大國情況復(fù)雜不一的實際出發(fā),政令煩瑣,事事劃一,處處干預(yù),使人民難于執(zhí)行,民心就散了。所以治國不要以煩苛的政治擾民。”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介》說:“本章還排除一般人所謂鬼神作用的觀念,說明禍患全在人為。人為得當,禍患則無由降生。”此章是老子的政治論,他認為政務(wù)之要在于不煩苛擾民。虐政害民,災(zāi)禍就會降臨;若能以“道”治理天下,則人人可各遂其生而相安無事,進一步闡述了他的“無為”而治的觀點。采用比喻手法以闡述深刻的道理,生動形象,易于使人接受。“治大國,若烹小鮮”是一句傳誦很廣的名言,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產(chǎn)生過重大的影響。
上一篇:《河伯》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滿江紅·怒發(fā)沖冠》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