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記述清王朝歷史紀傳體史書。近人趙爾巽(1844~1927)主編。民國初年設立“清史館”,趙任館長,主持編寫清史。參加這一工作的還有柯劭忞(趙死后代理館長)、王樹枬、繆荃孫、張爾田、吳士鑒等100多人。編纂始于1914年,1920年完成初稿,1927年基本完稿。因是未定稿,故仿王鳴緒《明史稿》例,定名為《清史稿》,也未列入正史。此書依據材料十分豐富,有清代國史館底本,《實錄》、《圣訓》、《東華錄》、《大清會典》、《宣統政紀》以及清宮檔案、各家文集等。編撰時正值北洋軍閥統治,在連年混戰、政權更迭、經費不足的條件下,修撰人員將浩瀚的資料加以匯集整理,為學習和研究清代歷史的人提供了一套較為詳細和系統的素材。但由于成于眾手,時斷時續,匆忙刊行前也未做過總審閱,因此全書剪裁組織體例不一,繁簡失當,多有年月、事實、人名、地名差誤舛漏之處。另外,主持纂修人員多是舊文人,有的還是清朝遺老,因此全書基本立場是站在清朝統治者一邊。一方面極力贊美清朝統治者,如在《屬國傳》中寫道:“環列中土諸邦,悉為屬國,版圖式廓,邊備積完,茫茫圣德,蓋秦、漢以來未之有也。”一方面惡毒咒罵明末起義軍為“土賊”,太平軍為“粵匪”,辛亥革命是“倡亂”。而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或避而不談,或輕描淡寫。對此,閱讀時必須充分注意。全書共有536卷。本紀25卷,記清十二帝,包括入關前的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列傳316卷,記有3000多人,其中《疇人傳》等是創新例。表53卷,共10類,有《大學士年表》、《軍機大臣年表》、《部院大臣年表》、《疆臣年表》、《藩部世表》等。志135卷,共16類。其中比較重要的有《時憲志》、《交通志》、《邦交志》、《地理志》、《食貨志》、《兵志》等。其中《時憲志》、《邦交志》、《交通志》(包括鐵路、輪船、郵政、電報等)為前史所無,反映了時代特點。1928年全書刊出,共印1100部。其中400部由刊印經辦人金梁運往東北發行,稱為“關外一次本”。后清史館人員發現金梁對原稿私自做了改動,于是將北京的存書做了一些抽換,這些書通稱“關內本”。兩者區別是:前者的張勛(附張彪)、康有為傳為后者所無,文字也有異同。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時,有人依據關外本,并做部分改動重印,稱為“關外二次本”。1929年《清史稿》發行后,12月14日南京國民黨政府根據故宮博物院長呈請,下令禁止發行,禁令理由有19條。主要是反革命、蔑視先烈、不奉民國正朔。為滿清諱、體例不一等。1934年派員修改,然后解除禁令,正式刊行。1977年,中華書局出版《清史稿》點校本,系以關外二次本為工作本,參考其他兩種版本核定而成。
上一篇:《清代學術概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清朝文字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