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國也章》簡介|介紹|概況
散文篇名。選自《孟子·梁惠王上》。題目是后人所加。宋孫奭《孟子注疏》說:“正義曰,此章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養生喪死之用足備也。”宋朱熹《孟子集注》說:“惠王不能制民之產,又使狗彘得以食人之食,則與先王制度品節之意異矣。至于民饑而死,猶不知發,則其所移特民間之粟而已。乃以民不加多,歸罪于兇歲,是知刃之殺人,而不知操刀者之殺人也。不罪歲,則必能自反而益修其政。天下之民至焉,則不但多于鄰國而已。程子曰:‘孟子之論王道,不過如此,可謂實矣。’又曰:‘孔子之時,周室雖微,天下猶知尊周之為義,故《春秋》以尊周為本。至孟子時,七國爭雄,天下不復知有周,而生民之涂炭已極。當是時,諸侯能行王道,則可以王矣。此孟子所以勸齊、梁之君也。蓋王者,天下之義主也。圣賢亦何心哉?視天命之改與未改耳。’”清趙大浣《增補蘇批孟子》說:“‘盡心’二字,通章著眼處,梁王以救荒為盡心,孟子故歷舉王道之始王道之成以告之;見王者經畫區處,使天下無一物不得其所,不憂乎兇歲,不假于移民移粟,方是盡心。末節極言時政之弊,一則曰 ‘不知檢’,再則曰 ‘不知發’,直是全無心肝,何得為盡?都與‘盡心’針對。”清康有為《孟子微》說:“此明井田之仁政法行,而責人君不能養民之負職任。孟子言政,無往而非為民,言仁政,無往而非井田學校,不違農時,數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皆孔子之仁政,以為民養生送死之計,孟子述之。”關于“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今人嚴北溟說:“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在數量上雖然不同,但在本質上卻是一樣的——都是逃跑。梁惠王表面上給了百姓一點小恩小惠,但本質上卻是殘害人民的,和鄰國的暴君沒有什么分別。看事情不能光看表面,還必須深入事情的本質。”(《中國古代哲學寓言故事選》)此篇記述了孟子和梁惠王關于如何治理好國家的一場辯論,具體細致地闡述了孟子的“仁政”學說,揭露并委婉地批判了梁惠王聚斂奢侈、不恤民情的弊政。孟子認為,應該給百姓以私有財產,然后辦好各類學校,進行孝悌的教育,再注重發展小農經濟,這樣,就可以使天下人歸服。應當指出,孟子這種“制民之產”的政治主張,其目的是想把勞動力固定在土地上,以鞏固和發展封建經濟,這在當時無疑是一種進步主張。全文氣勢充沛,辭鋒犀利,邏輯嚴密,雄辯有力;善用比喻進行說理,引人入彀,先縱后擒,使人無法躲避。清趙大浣評論道:“孟子取譬,無不入妙;眉山父子長于設喻者,皆得力于孟子也。‘棄甲曳兵’等喻,語語切當;入后 ‘刺人而殺’一喻,妙語更覺解頤。”(《增補蘇批孟子》)
上一篇:《宮之奇諫假道》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山鬼》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