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次西郊作一百韻》簡介|介紹|概況
詩歌篇名。唐李商隱作。清馮浩《玉溪生詩集箋注》:“何(義門)曰:‘不用儒臣,則終無仁政,盜何由弭?右輔且然,況議河北哉!故終之不忍聞也。’胡震亨曰:‘天寶事何可復道?末及近事,乃生色耳。’……浩曰:樸拙盤郁,擬之杜公《北征》,面貌不同,波瀾莫二。自古有叛臣必由于權奸,而牧令失人,民生日蹙,元氣日削,尤為致亂之本。前半所敘可為龜鑒,不嫌習聞,胡評未允也。”安徽師大中文系《李商隱詩選》:“本篇是作者追溯唐王朝治亂興衰的歷史,集中表達自己政治觀點的重要作品。詩中著重敘述開元末年以來衰亂情況,對比今昔,推原禍始,顯示出中央與地方官吏的賢否,是國家治亂的根本;中樞是否得人尤為問題的關鍵。他認為‘例以賢牧伯,征入司陶鈞’,是唐前期社會安定繁榮的原因,而‘奸邪撓經綸’則是國家由盛轉衰的根源。作者抨擊拱手而立、膽怯如獐的‘謀臣’、‘廷臣’,斥責‘瘡疽幾十載,不敢抉其根’的執政者,揭露‘使典作尚書,廝養為將軍’的腐敗政治現象,并進而對最高封建統治者進行指責或批評:敘安史之亂,深咎玄宗釀亂之責;敘甘露之變,婉諷文宗闇于任人。這一切,都體現作者治亂‘系人不系天’的進步觀點。”此詩寫于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十二月。這年秋冬之交,作者到興元(今陜西漢中市)去探問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令狐楚的病,令狐楚死于十一月,他于十二月返回長安。途中經京西郊畿地區,耳聞目睹衰敗亂離情況,對國事憂心如焚,寫了這首概括一代興亡的政治長詩。詩中借作者與村民的問答,反映了唐王朝二百年來治亂興衰的歷史變化,著重揭示唐中葉以來政治腐敗、變亂頻生、財用枯竭、賦稅繁苛、藩鎮割據、宦官肆虐,特別是人民群眾在天災人禍逼迫下生計斷絕的嚴重政治危機;探索了危機的根源和解決的辦法,提出了國家治亂取決于人事而非關天命的進步見解,對當時任非其才、宦官專權、太平無望的局勢表示深切的憂慮。全詩內容廣闊,體勢磅礴,語言質樸有力,絕去雕飾,感事、抒懷與紀行融為一體,夾敘夾議,層次井然。在構思、表現方法上明顯受到杜甫《北征》等詩的影響,雖不及杜詩的沉郁頓挫和細致傳神,但概括深廣、批判尖銳、情感激切則又過之,在李商隱詩中,為不可多得的現實主義詩作。
上一篇:《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西塞山懷古》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