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獻璧》簡介|介紹|概況
寓言篇名。選自《韓非子·和氏》。戰國韓非作。題目是后人所加。今人公木、朱靖華《歷代寓言選》說:“在這篇寓言中,以和氏喻法術之士,以玉璞喻法術,以玉人喻群臣士民,以刖足喻法術之士的不幸遭遇。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對于寶玉和貞士,也就是對于法術和法術之士,通過悲憤之情,做了熱烈的歌頌,顯示出所謂法術之士的獻身精神。但是,為什么只痛責玉人而不涉及楚王呢?原來和氏所依靠的正是楚王,最后還是以眼淚感動了楚王終于理璞得寶;離開楚王,和氏只能‘泣盡而繼之以血’而已。新興地主與貴族領主,不過是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不同階層罷了。他們之間有斗爭,但終歸是一家人。這就決定了作為新興地主階級代言人的法術之士的局限性。他們事實上是與一般貴族領主相對立的,卻又不得不依附于最大的貴族領主,他們似乎也反映了一般人民的要求,卻又直接與人民處于矛盾地位。他們的悲劇就是這樣形成的。”又說,今天領悟到的寓言的旨意,即“是寶玉,不是石頭;是貞士,不是誑人。只要有真‘情’實 ‘質’,便不怕其‘貌’不揚,其‘飾’不華,早晚會‘理其璞而得寶焉’,到頭來被命曰‘和氏之璧’,不可能永遠被誣為‘誑人之石’。”今人嚴北溟《中國古代哲學寓言故事選》說:“盡管人們一時認識錯誤,但也決不能因此改變客觀事物的原有性質,最后還是不得不根據客觀事實,來改正人們原來的錯誤認識。這個故事后來也用來比喻在選拔人才上必須持慎重和細致的態度。”《和氏》一文乃韓非憤慨于法術之士為舊貴族所排斥、不能得以重用而作。 “和氏獻璞被刖”的故事,其原意是以和氏的遭遇比喻法術之士的政治主張不能為君主所采納,反而受到排斥打擊。后來人們又賦予此故事以新的寓意:即統治者要認真、慎重地對待人才;另一方面,只要自己確為懷才抱德之士,終究不會湮沒。在具體可感的形象之中,寄寓深刻的道理,記述生動,耐人尋味,是此篇突出的藝術特點。
上一篇:《呂太后本紀》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哀鹽船文》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