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嶺記》簡介|介紹|概況
散文篇名。清全祖望作。梅花嶺在江蘇省江都縣廣儲門外,明代州官吳秀疏通河流,堆土成嶺,因樹以梅,故名。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于揚州殉難后,其衣冠即葬于嶺上。近人王文濡《清文評注讀本》說:“閣部就義,輿論不一。謝山去史不遠,見聞較確。簡末載及弟婦,亦可無‘南枝向暖北枝寒’之憾矣。”今人王榮初、蔡一平《清代散文選注》說:“雖題為《梅花嶺記》,但全篇只有兩句話直接接觸到這座小山,‘百年而后予登嶺上’一句是實指,‘梅花如雪,芳香不染’一句是象征性的虛指。作者不過借這座小山作為敘述史事的關鍵,他所著力描寫的是以民族英雄史可法為首的抗清愛國將領與以錢烈女為代表的廣大愛國人民的壯烈事跡,連帶寫到史可法的弟婦李氏反抗暴力迫害的英勇行為,主旨在表揚他們的崇高的民族氣節。”今人馮其庸等《歷代文選》說:“贊頌了史可法等烈士忠貞愛國、慷慨就義的高貴品質,栩栩如生地描述了他們英勇就義的情形;并對洪承疇之流的賣國賊,作了深刻的鞭撻和諷刺。”此篇是作者歌頌明清之季愛國志士和遺民的眾多作品中的代表之作。它通過調查訪問所得的生動事跡,即景懷人,贊頌了史可法忠于職守、慷慨就義的高貴品質和廣大愛國群眾反抗強暴、誓死不屈的崇高氣節,并對洪承疇之類的漢奸作了無情的諷刺,抒發了作者的民族意識。主題明確,感情深沉,寓褒貶于客觀敘述之中,語言含蓄精練,富有感染力。嚴酷的文網迫使作者避實就虛,巧構思,精剪裁,對史可法的戰斗經過簡略記述,而用大量篇幅記述其語言、行動和有關傳說,通過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陪襯的方法,以塑造抗清義士的高大形象。文章敘議結合,記敘部分以突出史可法的民族氣節,生動傳神;議論的文字則揭示其殉難的意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上一篇:《桃園結義》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夢天》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