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將伐顓臾》簡介|介紹|概況
散文篇名。選自《論語·季氏》。題目是后人所加。宋朱熹《論語集注》說:“東蒙,山名。先王封顓臾于此山之下,使主其祭,在魯地七百里之中。社稷,猶云公家。是時四分魯國,季氏取其二,孟孫、叔孫各有其一。獨附庸之國尚為公臣,季氏又欲取以自益。故孔子言顓臾乃先王封國,則不可伐;在邦域之中,則不必伐;是社稷之臣,則非季氏所當伐也。此事理之至當,不易之定體,而一言盡其曲折如此,非圣人不能也。”今人王興華說:“孔子以充足的理由譴責季氏伐顓臾的戰爭決策,宣傳了行仁政施教化的政治主張,表現了他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作的執著追求。當然,孔子的觀點是不合時宜的,甚至有些迂腐;但他看到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有其進步意義。”(《古文鑒賞大辭典》)此文通過記述孔子和冉有關于季氏將伐顓臾的對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魯國動蕩不安的社會現實,表現了孔子關于用文治感化四方、反對武力征伐的政治主張。文章具有濃厚的論辯色彩,文辭簡短精煉,內涵豐富,采用比喻論證的方法,既增強說明的力量,又具有委婉含蓄的風格。其中一些高度凝練和警策的語言,已經成為千古流傳的成語,如“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分崩離析”、“禍起蕭墻”、“既來之,則安之”等,至今仍有生命力,為人們所喜用。
上一篇:《孫子吳起列傳》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安世房中歌》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