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宋代部分· 張右史文集》新詩鑒賞
詩文別集,六十卷,詩三十九卷,北宋張耒撰。耒(1054~1114)字文潛,號柯山,人稱肥仙,楚州淮陰(今屬江蘇)人。少以文章受知蘇軾兄弟,熙寧進士,紹圣初以直龍圖閣知潤州,后坐“元祐黨籍”徙宣州,謫監黃州酒稅。徽宗時守汝陰,因哀悼蘇軾去世貶為房州別駕,后遇赦,去官,寓居宛丘(陳州)。為“蘇門四學士”之一。
張詩多從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汲取題材,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較多。如《輸麥行》寫農民收獲后交納租稅之情景;《勞歌》描寫天旱酷熱人們辛苦勞作,表現作者的人道主義精神;《有感》揭露官府以殘害人民為兒戲。《和晁應之〈憫農〉》,直接描寫了人民的反抗:“南山壯兒市兵弩,百金裝劍黃金鏤。夜為盜賊朝受刑,甘心不悔知何數。為盜操戈足衣食,力田竟歲猶無獲。饑寒刑戮死則同,攘奪猶能緩朝夕。”詩中揭示了人民反抗的原因。《八盜》所表現的是梁山式攻占市鎮的斗爭,詩中寫了“八盜”劫掠大戶,散財于市人,描寫具體生動,這正是當時社會矛盾激化的反映。張氏小詩也頗有風致,如:“淮上春風萬鼓鼙,落帆舟泊岸邊磯。喧喧野市殘陽里,酤酒攜魚客散歸。”(《絕句二首》之二)自然明暢,寫來全不經意。
張詩明快自然,平易舒坦,學白居易,但較白更為粗率。
張集初編于南宋初,為汪藻所編,三十卷。紹興十三年(1143),張表臣又編《張右史集》,錄詩二千二百五十首。后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載張集本一百卷,已佚。《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宛丘先生集》七十六卷,實際上“四庫”文淵閣本所收是五十卷的《柯山集》,目錄與所收書有異。
商務印書館民國間《四部叢刊》所影抄本為六十卷本,名《張右史文集》。今人李逸安、孫通海、傅信以1929年所刊《柯山集》為底本,參照諸本并加以輯佚校勘,重加編排,后附張耒年譜、傳記資料、序跋題記,編為《張耒集》,由中華書局1990年排印出版。
上一篇:《詞曲總集·別集·曲·散曲叢刊》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六瑩堂集》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