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宥
所謂“在宥”,是自在寬宥的意思,即任由天下自然地發展,不去強加約束和治理。本篇宣揚的仍然是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莊子認為一切人為的治理天下的行為都只會給天下人帶來災難,統治者應當無為而治,這樣才合乎天道。在此選錄最能體現本篇主旨的部分內容,來闡明莊子“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的觀點。
一
聞在宥(yòu)天下,不聞治天下也。①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②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③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樂其性,是不恬也;④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cuì)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⑤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長久者,天下無之。
人大喜邪,毗(pí)⑥于陽;大怒邪,毗于陰。陰陽并毗,四時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傷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處無常,思慮不自得,中道不成章。⑦于是乎天下始喬詰卓鷙⑧,而后有盜跖、曾、史之行。故舉天下以賞其善者不足,舉天下以罰其惡者不給⑨。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賞罰。自三代以下者,匈匈⑩焉終以賞罰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而且說(yuè)明邪,是淫于色也;說聰邪,是淫于聲也;說仁邪,是亂于德也;說義邪,是悖于理也;說禮邪,是相于技也;說樂邪,是相于淫也;說圣邪,是相于藝也;說知邪,是相于疵也。天下將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天下將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臠(luán)卷(cāng)囊而亂天下也。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甚矣,天下之惑也!豈直過也而去之邪!乃齊戒以言之,跪坐以進之,鼓歌以儛之。吾若是何哉!
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蒞天下,莫若無為。無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貴以身于為天下,則可以托天下;愛以身于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故君子茍能無解其五藏,無擢其聰明,尸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從容無為,而萬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注釋】
①在宥:悠閑自在,寬容自得。治:統治。②淫:亂。③遷:改變。德:常態。④欣欣:高高興興的樣子。樂其性:因為保持真性而欣喜快樂。恬:靜。⑤瘁瘁:心力交瘁。苦其性:為保持真性而苦惱。⑥毗:損傷。⑦位:尺度。常:常規。中道:中和之道。章:章法,法度。⑧喬詰卓鷙:不和諧的意思。喬,自高自大。詰,責備。卓,孤傲。鷙,嚴厲。⑨給:足。⑩匈匈:喧囂吵鬧的樣子。說:同“悅”,喜愛。以下七個“說”相同。淫:沉溺。相:幫助。技:技巧。藝:才能,技能。疵:病。臠卷:拘束不伸。囊:喧鬧張揚。齊戒:即齋戒。齊,通“齋”。儛:同“舞”。解:散。擢:顯示。神動:精神活動。天隨:即隨天,符合天道自然。炊累:形容如同炊煙自然累積一樣自動升騰。
【譯文】
只聽說過讓天下百姓自由自在生活的,不曾聽說過要治理天下百姓的。要讓天下百姓自由自在地生活,是擔心他們失去本性;要讓天下百姓能夠寬松舒適,是擔心他們改變質樸的德行。天下人要不喪失本性,不改變德行,哪里還需要治理天下呢!從前堯治理天下,使天下人欣喜若狂、快樂無比,這就使本性不得寧靜了;桀治理天下,使天下人疲于奔命、痛苦不堪,這就使本性不得愉快了。使天下人不安寧、不愉快,就不是人們生活和處世的常態。違背常態而可以長久下去的,天下從來沒有這樣的事。
人如果過于高興,就會損傷陽氣;人如果過于憤怒,就會損傷陰氣。陰陽二氣受到了傷害,四時的蒸氣無法順應而至,寒暑的交替失去了調和,這恐怕會反過來傷害到人的身體了吧!使人喜怒無常、居無定所、思慮不安,中和之道受到損害,于是天下就開始出現不和諧的現象,比如自大、責備、高傲、兇猛等,進而會出現盜跖、曾參、史等不同的行為。所以說,傾盡天下人的力量去獎勵善舉,也是不夠的;傾盡天下人的力量去懲罰惡行,也是不夠的。所以,天下如此之大,卻無法處理揚善懲惡的事情。自夏、商、周三代以來,那些君王們喧鬧著把揚善懲惡當作當政之急務,他們哪里還有心思去顧及安定百姓的自然本性呢?
而且,你如果喜歡目明,就會沉溺于美色之中;如果喜歡耳聰,就會沉溺于樂聲之中;如果喜歡仁,就會擾亂自然的天性;如果喜歡義,就會違背自然的天理;如果喜歡禮,就會助長煩瑣的技巧;如果喜歡音樂,就會助長淫樂的滋生;如果喜歡圣智,就會助長技藝的泛濫;如果喜歡智慧,就會助長糾纏是非的毛病。天下人如果都能保持自己的自然本性,這八個方面也可以保存,也可以放棄。天下人如果都不能保持自己的自然本性,這八個方面就會使人拘束不伸、喧囂煩擾而擾亂天下。可是天下人竟然尊重它們、珍惜它們。天下人真是太糊涂了啊!這些人并非是一時的尊重珍惜而過后就放棄了,他們是齋戒后才敢虔誠地談論,行跪拜之禮去傳播,載歌載舞地去宣揚。對這樣的現象,我又能怎么辦呢?
所以,君子無奈之下去治理天下時,最好的辦法就是無為而治。只有無為,才能使天下人的自然天性得到寧靜。所以說,將自己看得比天下人還重要的人,才能將天下交給他治理;愛護自身甚于愛護天下人的人,才能夠將天下托付給他。所以,君子假如能夠不肢解五臟而傷害真性,能夠不顯露自己的聰明才智,安然不動而神游如龍,寂靜如淵而深藏雷鳴般的巨響,精神活動處處與自然相合,從容無為,而萬物活動就好像炊氣自然積累而飄升一樣,哪里用得著我多此一舉地去治理天下呢!
【智慧全解】
無為與有為
莊子說:“君子不得已而臨蒞天下,莫若無為。無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意思是,君子不得已而居于統治天下的地位,那就不如一切順其自然。順其自然才能使天下人保有人類自然的本性與真情。
莊子繼承老子政治論的精髓,一言以蔽之,即“無為”。“以無事而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其意為,禁令越多,人民越貧;技術越進步,社會越混亂;智慧越增加,人民越不幸;法令越完備,犯罪者越滋生。為此,他奉勸領導者們要“無為而民自化,好靜而民自正”。
這種“無為”包括三個方面的意思:一是作為領導者應盡量少發布命令或指示;二是,不要實行使下屬負擔過重的政策;三是,對下屬的各種活動盡量避免介入或干涉。
奉勸領導無為,并不是讓領導對一切都放手不管,而是要隨時留心下屬的動向,尊重員工的意見,盡量給員工提供一個自由寬松的工作環境,讓每個員工有自主性、有個性,這樣不僅有利于調動下屬的創造性,鍛煉他們獨立解決事務的能力,而且有利于讓他們擁有好的工作心情,樂于為領導者工作。身為領導者,對待下屬的最好樣子就是悠閑自在,也就是要像鴨子若無其事、輕輕松松自由地游水一樣的自然。
“有為而治”和“無為而治”符合辯證法的原理。“有為”是手段,“無為”也是手段,“治”才是目的。表面看來,“有為”和“無為”似乎是不相容的,但作為工作方法來看,它們能夠殊途同歸,共同達到“治”的目的。
隨著社會生產的高度發展,生產規模的擴大和部門層次的增多,一個高層(相對來說)的領導者即使精明強干,能力超群,也是無法事必躬親,樣樣“有為”的。他必須忽略可以忽略的東西,做到大事“有為”,小事“無為”。
【閱讀延伸】
“管”與“宥”
某公司因為員工與老板之間積怨太深,員工時常在背后議論老板的不是,甚至中層領導也時不時地在背后對老板非議幾句。老板茫然不知何故,于是就請來一位心理疏導師對公司搞一次內部培訓。
心理疏導師一踏進公司就發現了氣氛不對:所有員工見了他都面現異色,打量一番又趕緊低下了頭,無精打采地做著手中的工作,偶爾還會低頭嘀咕幾句,每個人的表情都木然無神。疏導師回頭一看,才發現老板就站在自己身后,他的心里頓時明白了什么。
晚上下班后,員工齊聚一堂,疏導師建議大家一起做游戲,老板率先站了出來,可是員工們全都縮了縮頭,在那里竊竊私語。疏導師見此情形,嘆了一口氣,就走到員工里面請求員工們現場發言,可是現場仍然一片寂靜。員工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敢站起來。
現場冷場了好大一會兒,突然一個員工站出來,怯怯地說:“你能管事嗎?對老板不滿也可以說嗎?”
疏導師立刻保證:“我當然管事!什么事情都可以說,說得越徹底越好。”
疏導師的話猶如給員工們拋下一根救命稻草,大家開始七嘴八舌地說開了:“老板太小氣,從沒給我們發過獎金。”“老板太刻薄,節日連個福利都不發。”“每個月的工資都得張口要好幾次才發,而且每次都會說‘貨賣不掉,手里沒錢。’這就是在克扣工資,我們可以去告你的!”……
聽著員工們義憤填膺的話,老板神情麻木、神情呆滯。疏導師問他:“他們說的是真的嗎?”他木然地點點頭。疏導師說:“你必須給大家解釋一下這樣做的原因。”老板低頭沉默良久,長嘆一聲抬起了頭,只見他那蒼白的臉上竟然掛著兩行眼淚,他沉聲說道:“我真不是有意想扣大家工資,也不是不想給大家發福利,我也很為難啊。我們做的貨交不出去,人家就不給我錢。如果我給大家把工資結完,我肯定會債臺高筑,到那時你們還愿意留在這里嗎?你們如果全都走了,我這個公司還運行得下去嗎?”
疏導師卻說:“你們之間的問題根本不是錢的事兒,而是缺乏溝通所致的。”于是心理疏導師給大家放了“海爾砸冰箱”的視頻,然后又向大家講了老板的難處。最后員工們一致表示愿意與公司共渡難關。
莊子認為治天下不如宥天下,統治者應任性無為。他的主張放在現代或許有點極端,但是身為企業管理者,不僅要管,還要宥,給員工一個寬松的言論環境,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在為自己工作,而不必刻板地遵守條例。
二
崔瞿①問于老聃曰:“不治天下,安藏②人心?”
老聃曰:“女慎,無攖人心。③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綽約柔乎剛強,廉劌(guì)雕琢。④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⑤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僨(fèn)驕而不可系者,⑥其唯人心乎!昔者黃帝始以仁義攖人之心,堯、舜于是乎股無胈(bá),脛無毛,以養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為仁義,矜其血氣以規法度。⑦然猶有不勝⑧也。堯于是放(huān)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峗(wéi),流共工于幽都,此不勝天下也。⑨夫施(yì)及三王而天下大駭矣。⑩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畢起。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誕信相譏,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而性命爛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于是乎(jīn)鋸制焉,繩墨殺焉,椎鑿決焉。天下脊脊大亂,罪在攖人心。故賢者伏處大山嵁(kān)巖之下,而萬乘之君憂栗乎廟堂之上。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háng)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離跂攘臂乎桎梏之間。意,甚矣哉!其無愧而不知恥也甚矣!吾未知圣知之不為桁楊椄槢(jiē xí)也,仁義之不為桎梏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為桀、跖嚆(hāo)矢也!故曰:絕圣棄知,而天下大治。”
【注釋】
①崔瞿:虛構人物。②藏:“臧”字之誤。臧,善。③女:同“汝”,你。無:同“毋”,不。攖:糾纏,擾亂。④排下:受到排擠而精神萎靡。進上:受到推崇而精神振奮。綽約:柔弱美好的樣子。劌:割傷。⑤熱、寒:形容兩種不同的心態。熱,情緒激動。寒,情緒低落。疾:迅速、快。⑥僨驕:奮發驕縱,形容無法制約的勢態。系:綴連,這里含有拘絆的意思。⑦胈:大腿根的肉。天下之形:天下的人體。愁:憂愁。矜:苦。血氣:精力。⑧不勝:不堪。⑨放:流放。投:投放。三苗:堯時期,封三苗之國。三峗:又作“三危”,山名,在今甘肅天水一帶。⑩施:延續。三王:即夏、商、周三代君王。爛漫:散亂,指受到傷害。:通“斤”,斧。制:處置。繩墨:刑法、禮法。椎鑿:指刑具。伏處:隱居。殊死:斷頭而死,指身首異處。桁楊:脖子和腳上所帶的刑具。離跂:翹足。椄槢:接合枷鎖的橫木。嚆矢:響箭。
【譯文】
崔瞿問老聃:“不去治理天下,怎么能使人心向善呢?”
老聃說:“你要謹慎,不要擾亂人心。人心一旦受到人的排擠,人的情緒就會消沉;如果受到人的推崇,人的精神就會奮發向上;人的心志一會兒上一會兒下,變化無常,猶如被繩索束縛、被刀劍傷害一樣;當被束縛的時候,柔弱的心志就會化為剛強;當被傷害的時候,就如同被刀劍切割雕刻一樣。他們的內心焦躁如火,憂恐戰栗又好像躺在寒冰之上,內心的變化極其迅速,瞬間就能往來于四海之外。如果人心沒有變動,就會如深淵般安靜;心志如果活動起來,就會騰躍飄浮,如同懸系于天際。亢奮驕矜而又無法禁止的,恐怕就是人心啊!從前黃帝用仁義來擾亂人心,堯、舜還效法他們,結果累得大腿上沒有肉,小腿上不長毛,用以養育天下人的身體;滿心焦慮地推行仁義,費盡心血來制定法度。雖然如此,他還是沒能治理好天下。于是堯把兜放逐到崇山,把三苗放逐到三峗,把共工放逐到幽州,這樣做仍然沒能治理好天下。延續到夏、商、周三代君王,天下就更加驚恐不安了。下有夏桀、盜跖之徒,上有曾參、史之流,其間還有儒家、墨家紛紛興起。如此一來,或喜或怒相互猜疑,或愚或智相互欺詐,或善或惡相互非議,荒誕的和信實的相互譏刺,天下人的本性便逐漸衰微了;人們自然的天性出現了不同,性命的本真也隨之受到了損害;天下人都追求智巧,百姓絞盡腦汁也應付不了。于是,君子用斧鋸懲治百姓,用禮法規范百姓,用刑具處決百姓。天下人相互壓榨踐踏而大亂,這罪過就在于圣人及歷代君王們擾亂了人心。因此賢能之人隱居于高山深谷中,而君王憂慮驚恐地處于朝堂之上。如今遭受殺身之禍的人多得尸首一個壓著一個,戴著腳鐐手銬的囚犯多得一個挨著一個,遭受笞辱之刑的人多得滿眼皆是,可是儒家和墨家竟然翹著腳、舉手袒臂地在囚犯中間大談仁義之道。唉,這實在太荒唐了!他們竟然如此不知羞恥,如此不知慚愧,實在是令人發指!我不知道圣智是不是枷鎖上的橫木、仁義是不是枷鎖上的榫眼榫頭,又怎么會知道曾參、史是不是夏桀、盜跖的先聲呢!所以說,只有拋棄圣智,天下才能得到根本的治理。”
三
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山,①故往見之,曰:“我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②五谷,以養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為之奈何?③”
廣成子曰: “而所欲問者,物之質也;④而所欲官者,物之殘⑤也。自而治天下,云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⑥”
黃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閑居三月,復往邀之。⑦
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⑧曰:“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
廣成子蹶然而起,曰: “善哉問乎!來,吾語女⑨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⑩;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女內,閉女外,多知為敗。我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于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女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
黃帝再拜稽首曰:“廣成子之謂天矣!”
廣成子曰: “來!余語女: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有終;彼其物無測,而人皆以為有極。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將去女,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當我緡乎,遠我昏乎!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乎!”
【注釋】
①廣成子:虛構人物,一個得道的神仙。空同:亦作崆峒,虛擬的山名。②佐:輔助。③官:管,主宰。此有調和的意思。遂:成就。群生:萬物。④而:通“爾”,你。下面三個“而”相同。質:本質。⑤殘:殘渣,此指道的殘余。⑥族:聚集。益:漸漸。荒:晦暗。翦翦:寡陋狹隘的樣子。⑦捐:放棄。特室:獨居的靜室。席:鋪、墊。閑居:獨居。邀:求,請教。⑧下風:風的下方,表謙恭。膝行:用膝蓋著地行走。稽首:叩頭至地,也表示謙恭。⑨語女:告訴你。女,通“汝”,你。以下“女”都相同。⑩窈窈冥冥:幽深邃遠的狀態。昏昏默默:晦暗靜寂的狀態。正:純正。慎:靜。內:內心、精神。外:耳目。遂:徑達。大明:至陽的景象。原:本原。窈冥:至陰的景象。和:陰陽之氣調和。常:通“嘗”。物:至道。下面的“物”皆為此意。無窮之門、無極之野:均指至道。緡:通“冥”,晦暗。緡、昏:都是無心無意的意思。遠我:離我。
【譯文】
黃帝做了十九年的天子,政令通行于天下,他聽說廣成子住在崆峒山上,就特意去拜見,對他說:“我聽說先生明達至道,請問至道的精髓是什么?我想取天地之精華,來幫助五谷成熟,以養育百姓。我還想執掌陰陽二氣,以順應萬物的生長,我應該怎樣去做呢?”
廣成子說:“你所要問的,就是大道的精髓;你所想掌管的,卻是大道的殘渣。自從你治理天下以來,天上的云氣還沒有積聚就下雨,地上的草木還沒有枯黃就凋落,日月的光輝越來越昏暗,像你這樣的人,為人讒佞,心胸淺薄狹窄,哪里能與你談論至道呢?”
黃帝回去后,便拋下朝政不理,專門修筑了一間修心的靜室,鋪上白茅,閑居了三個月,再次去請教廣成子。
廣成子頭朝南躺著,黃帝從風的下方,雙膝跪地行走,來到廣成子面前,再次叩頭行大禮后問道:“聽說先生明達至道,冒昧地請教,怎么修心養性,才能使生命長久呢?”
廣成子急速地坐起來,說:“問得好啊!來,我告訴你什么是至道。至道的精髓,幽遠深邃;至道的精微,昏暗寂靜。不要外觀,不要外聽,靜守精神,身體自然就能健康長壽。內心一定要寧靜,不要使身形疲勞,不要使精神動蕩恍惚,這樣才能夠長生。眼睛不看多余的東西,耳朵不聽多余的聲音,內心不考慮多余的事情,讓內心守護著身體,身體就能夠長生。內心一直保持虛靜,耳目閉塞以免受到外界的打擾,知道得太多就會使你的修道受到敗壞。我幫助你達到至明的境界,直達至陽的本原;我幫助你進入深邃渺遠的門戶,直達至陰的本原。天地各有司職,陰陽各有宿處。小心地守護自身的形體,大道的修養自然會逐漸強壯。我固守這一貫的大道,保持陰陽二氣的和諧,所以我修身已有一千二百年了,我的形體依然健康不衰。”
黃帝再次叩頭行禮,說:“先生可以說與天合德了。”
廣成子說:“來,我告訴你:大道是沒有窮盡的,可是人們一直認為它有終結;大道是深不可測的,可是人們一直認為它有極限。掌握了我所說的大道的,在上可以做皇帝,在下可以做君王;無法掌握的人,在上只能看到日月的光輝,在下只能化為塵土。就好像當今萬物都生于土地又返歸于土地一樣。所以我要離開你,進入無窮無盡的大道之門,在廣漠無極的境地逍遙暢游。我與日月同光,與天地齊壽。迎著我來的,我無意它的到來;背著我去的,我無意它的離開。人們來來去去都會死去,而我可以獨存!”
四
云將東游,過扶搖之枝而適遭鴻蒙。①鴻蒙方將拊(fǔ)脾雀躍而游。②云將見之,倘然止,贄(zhì)然立,③曰:“叟④何人邪?叟何為此?”
鴻蒙拊脾雀躍不輟,對云將曰:“游!”
云將曰:“朕愿有問也。”
鴻蒙仰而視云將曰:“吁⑤!”
云將曰:“天氣不和,地氣郁結,六氣不調,四時不節⑥。今我愿合六氣之精以育群生,為之奈何?”
鴻蒙拊脾雀躍掉頭曰:“吾弗知!吾弗知!”
云將不得問。又三年,東游,過有宋⑦之野,而適遭鴻蒙。云將大喜,行趨而進曰:“天⑧忘朕邪?天忘朕邪?”再拜稽首,愿聞于鴻蒙。
鴻蒙曰:“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觀無妄。⑨朕又何知!”
云將曰:“朕也自以為猖狂,而民隨予所往;朕也不得已于民,今則民之放⑩!愿聞一言。”
鴻蒙曰:“亂天之經,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獸之群而鳥皆夜鳴,災及草木,禍及止蟲。意!治人之過也。”
云將曰:“然則吾奈何?”
鴻蒙曰:“意!毒哉!仙仙乎歸矣。”
云將曰:“吾遇天難,愿聞一言。”
鴻蒙曰: “意!心養!汝徒處無為,而物自化。墮爾形體,吐爾聰明,倫與物忘,大同乎涬(xìng)溟。解心釋神,莫然無魂。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之。無問其名,無窺其情,物固自生。”
云將曰:“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躬身求之,乃今也得。”再拜稽首,起辭而行。
【注釋】
①云將:虛構人物。扶搖:神木。枝:旁。鴻蒙:虛構人物。②拊:拍打。脾:大腿。③倘然:驚疑的樣子。贄然:站立不動的樣子。④叟:對長者的敬稱。⑤吁:感嘆詞,此用以表示不屑回答。⑥不節:不合節令。⑦有宋:即宋。有,語氣助詞,沒有實在意義。⑧天:對鴻蒙的尊稱。⑨猖狂:自由無束的樣子。鞅掌:隨性而自得。⑩放:依。經:常。逆:違逆。玄天:自然造化。止蟲:即豸蟲。止,通“豸”。毒:害。仙仙乎:輕舉的樣子。徒:只。倫:類,此指本身。涬溟:自然之氣。莫然:無知貌。無魂:身心俱灰。天:指鴻蒙。德:天道。
【譯文】
云將到東方游玩,經過神木的旁邊,正好遇上了鴻蒙。鴻蒙正拍著大腿,如鳥雀一樣跳躍著,打算去遨游。云將看見后,驚訝地停下腳步,恭敬地站在那里,問道:“老先生是何許人也,為什么如此歡呼雀躍?”
鴻蒙依然拍著大腿跳躍個不停,對云將說:“為了出游!”
云將說:“我想問一個問題。”
鴻蒙抬起頭看了看云將,說:“唉!”
云將說:“天氣不調和,地氣不通暢,六氣不協調,四時變化不按順序。現在我想調和六氣的精華來養育萬物,應該如何去做才好呢?”
鴻蒙拍著大腿跳躍著,掉過頭,說:“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云將得不到答案。三年后,云將再次東游,經過宋國的原野正好又碰到鴻蒙。云將十分高興,疾步向前,說:“您忘了我嗎?您忘了我嗎?”他再次叩頭行禮,想得到鴻蒙的指教。
鴻蒙說:“自由地在世間遨游,無所貪求;隨意地活動,自由奔放,不知所往;在無拘無束、自由散漫的巡游中,來觀察萬物的本來面目。此外,我又能知道什么呢!”
云將說:“我原本也想自由自在地隨意活動,可是百姓總是跟著我走;我又沒辦法謝絕他們,所以才去君臨天下的,如今卻成了百姓的依靠!我想聽聽您的教誨。”
鴻蒙說:“擾亂了自然的規律,違背了萬物的常理,上天就不會讓你成功,野獸也會離散,禽鳥也會因為驚嚇而夜鳴,災害波及草木,禍患殃及昆蟲。唉!這都是治理百姓的過錯!”
云將說:“我該怎么辦呢?”
鴻蒙說:“唉!你受到的毒害太深了!我要飄揚凌空而去了!”
云將說:“我遇到您,實在難得啊,希望您能多指教一二。”
鴻蒙說:“唉!那就好好養心吧!你只要讓內心處于無為之境,萬物就會自然化生。忘掉你的形體,拋棄你的智慧,將物我一塊忘掉,與自然之氣混為一體。解除心靈上的枷鎖,釋放精神上的重負,像死灰一樣漠然得沒有魂靈。萬物紛雜繁多,往來生滅,各自回歸自然的本性。這種生滅回歸的過程,本來就是不知不覺的自化過程。渾然無知,而不用心機,才能終身不離開自然本性。如果萬物有意識地追求復歸自然本性,那就離開自然本性了。不要尋求萬物的稱謂,不要窺測萬物的實情,萬物本來就是自然化生的。”
云將說:“先生賜給我天德,教導我無為求道。因為我親身追求,現在才算有所收獲。”說完,再次叩頭行禮,起身辭別鴻蒙而去。
【智慧全解】
無成心,勿刻意
莊子在這里通過鴻蒙與云將的對話再次強調了“無為”的主張,并從另一層面闡述“無為”的意義,即無為的關鍵就在于“無成心”。
鴻蒙說:“墮爾形體,吐爾聰明,倫與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釋神,莫然無魂。”意思是說,你只要讓內心處于無為之境,萬物就會自然化生。忘掉你的形體,拋棄你的智慧,將物我一塊忘掉,與自然之氣混為一體。解除心靈上的枷鎖,釋放精神上的重負,像死灰一樣漠然得沒有魂靈。這是莊子對“坐忘”之說的進一步解釋,也是對修身養性的詮釋。
莊子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會自然地發生變化,無須苛求,只須處心于無為之境。同樣道理,人的欲望也是這樣,假如你求取心切,只會與目標漸行漸遠;如果你順其自然,無心求取,反而會很容易地接近目的地。這正是“無成心”的智慧。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種觀點很荒謬,太消極,否定了人的主觀努力。其實,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縱觀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它們的生化、長成都是無目的、無意識的,也就是“無成心”,但最終的結果又與某種目的不謀而合,大自然并不是刻意地去追求什么,但自然而然就達到了一切。因此,我們做事也要運用“無成心”的智慧,內心干凈澄澈,不強求,不刻意,一切順其自然。正如莊子所說:“若彼知之,乃是離之。無問其名,無窺其情,物固自生。”如果萬物有意識地追求復歸自然本性,那就離開自然本性了。不要尋求萬物的稱謂,不要窺測萬物的實情,萬物本來就是自然化生的。
【閱讀延伸】
過河
從前某寺院的兩個和尚一起下山化緣。中途經過一條小河,當時剛下過一場大雨,河流湍急,河邊站著一位婦人正因無法過河而發愁。一個和尚見了,不由分說,走上前背起婦人就下了河。另一個和尚愣怔半天,也跟了過去。
到了對岸,背人的和尚放下婦人,又和同伴繼續趕路。另一個和尚不淡定了,一路上都在抱怨:“身為出家人,怎么能背婦人過河呢?”背人的和尚一直沒理他,任由他嘮叨個不停。另一和尚越說越起勁,越說越難聽了。后來,背人的和尚實在忍無可忍,就對另一個和尚說:“你之所以到現在還在抱怨,是因為你一直把它放在心上。而我放下那個婦人后再也不想這件事了。你來說說我們兩個是誰更加心無雜念呢?”
佛語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只要我們內心純凈,一切清規戒律都是浮云。說白了,世間萬物的色彩都源自我們的內心,只要保持內心的澄澈,一切規則、條文都是一紙空文。
上一篇:《莊子·刻意》原文釋義
下一篇:《莊子·外物》原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