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路德維希·馮·貝多芬
音樂便是這種帶電的土壤;在音樂中,我們的頭腦可以思考,可以生活和建設一切。
【演講詞】
有關于我的創作的一切情由,在我的感覺中都是那么神秘而不可捉摸。但我急于要說明的是,當一個主題被自然地放在了面前時,我的旋律就從熱情的源泉,不擇地涌現出來;我追蹤它,再次熱情地抓住它;我眼看著它飛逝而去,在一團變幻激情中消失得無影無蹤,然后我又激情滿懷,再次捕捉到了它,要我同它分離是不可能的,我只有急急忙忙地將它轉調,加以展開,最后,我還是把它占有了——這就是一部交響曲啊!音樂,盡管變化多端,它歸根到底是精神生活與感官生活之間的調解者。我想同歌德談談這個問題,他會理解我嗎?
把我的意思告訴歌德吧,跟他說,要他聽聽我的交響曲,他就會同意我這樣說是對的,音樂是種無形的東西,目標是向認識的王國挺進。這王國包括人類,人類卻不能包括它……我們不知道認識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么。被包裹著的種子只有在潮濕、帶電和溫暖的土壤中才會發芽、思考和表現自己。音樂便是這種帶電的土壤;在音樂中,我們的頭腦可以思考,可以生活和建設一切。哲學便是頭腦帶電本質的結晶;哲學的目標是尋求基本原理的基礎;頭腦是需要借助于哲學才能達到崇高境界的;雖然頭腦并不能超越產生它的東西,但它在超越的過程中卻會得到幸福。所以,每種現實的藝術創造都是獨立的,而且比藝術家本人更有力量,它通過藝術的表現回向神圣。藝術創造和藝術家也只有回向神圣,才能證明神圣的東西在他身上獲得了調解。萬物都帶電,它刺激頭腦去創造音樂,創造流動性的、不斷往外涌現出來的東西。
我的本性也是帶電的,我一定要改變我的智慧不易外露的習慣,為了表達我的智慧,我可以做到心里是怎樣想的,口頭上就怎樣說,寫信告訴歌德,問問他是否明白我所說的意思。
【鑒賞】
眾所周知,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827)這位集古典音樂之大成、開浪漫派之先河的德國音樂家,在恢宏博大的音樂史上享有崇高的聲譽和威望。
這位一生坎坷,卻一生都在謳歌歡樂的音樂大師,留下了許多雄偉深湛、極富震撼力的交響樂,如《英雄》、《命運》、《田園》等交響樂,至今依然是世界各國樂壇上演奏的輝煌作品。
關于貝多芬,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在《貝多芬傳》中作了精彩的描寫和深刻的評析。羅曼·羅蘭這樣描寫他的《第九交響樂》:“黃昏將臨,雷雨也隨著醞釀。然后是沉重的云,飽蓄著閃電,給黑夜染成烏黑,挾帶著大風雨,那是《第九交響樂》的開始。——突然,當風狂雨驟之際,黑夜裂了縫,夜在天空被趕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還給了我們。”
貝多芬的音樂作品中,無處不奔瀉著這種雄渾的力。羅曼·羅蘭說“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種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部分接戰之下,便產生了荷馬史詩般的壯觀”。
本篇演講詞,其實是貝多芬對女友貝蒂娜訴說的關于音樂創作的自白,是一種內心激情的傾吐,也是他對藝術創作的深刻感悟。
演講詞一開頭,貝多芬就以不可遏止的熱情敘述音樂創作中那種“神秘而不可捉摸”的感覺:“當一個主題被自然地放在了面前時,我的旋律就像熱情的源泉,不擇地涌現出來;我追蹤它,再次熱情地抓住它;我眼看著它飛逝而去,在一團變幻的激情中消失得無影無蹤,然后我又激情滿懷,再次捕捉到了它,要我同它分離是不可能的,我只有急急忙忙地將它轉調,加以展開,最后,我還是把它占有了——這就是一部交響曲??!”從這里我們知道貝多芬交響樂中那種“賽似狂風暴雨中的魔術師”(傅雷語)的力量從何而來?來自他創作時那種全身心投入的洶涌澎湃的生命的激情——每一個跳躍的音符,都是他那火山一樣生命激情噴發的結晶。這就是力的顯示!
那么,貝多芬這種洶涌的激情又是從哪里來的呢?它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貝多芬在演講的第二部分提供了答案:來自深刻的哲學思考,來自對崇高境界的追求。貝多芬的音樂創作就是在一種“回向神圣”的崇高信念指導下進行的。他的生命的激情也正是由此而涌流、噴發的。
貝多芬通過音樂表明他的哲學思考和對崇高境界的追求,這在給其他友人的信中也曾作過多次表述。例如,1810年在致貝蒂娜的信中寫道:“音樂當使人類的精神爆出火花”;“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參透我音樂的意義,誰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自拔的苦難”。再如,他在致友人旭班齊赫的信中又說:“最美的事,莫過于接近神明而把它的光芒散播人間。”
貝多芬的演講亦如他的音樂,顯示了他超人的天賦和深邃的思想,煥發出獨特的光芒。
本篇演講一個重要特點是善于運用形象的比喻使說理更加透徹、生動。例如,“被包裹著的種子只有在潮濕、帶電和溫暖的土壤中才會發芽、思考和表現自己。音樂便是這種帶電的土壤”。這里,貝多芬用“帶電的土壤”來比喻一種富有活力和生命力的藝術靈感積淀,而“哲學便是頭腦帶電本質的結晶”,這就形象地說明了哲學與藝術靈感之間的思維聯系,突出表現了他在音樂創作中所作的深刻的哲學思考。
為了更好地理解貝多芬這位偉大的音樂家和他的本篇關于音樂創作的演講,我們依然要回到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這位法國作家以滿腔熱情在這部傳記的最后部分寫道: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言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一生的,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上一篇:[中國]鄧小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下一篇:[法國]喬治·雅克·丹東《勇敢些,再勇敢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