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古代文人,每見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懷。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登岳陽樓而憂蒼生,歐陽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們心為山動,情為水發,錦文華章噴薄而出,留下了許多的千古絕唱。
如何寫好山水旅游詩?著名詩人錢明鏘總結了八種方法,具有代表性,現分別講述如下:
(1)移步換景法。這是作者以自己的游蹤為線索,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換空間,變換景觀的寫作方法。亦可稱為“一步一景法”。例如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詩人春行從孤山賈亭而西,先看到的是西湖云水,而后是暖樹啼鶯,筑巢檐燕。再寫田野的春花芳草,最后放馬長堤,一路寫來,展示得自然流暢。清人楊逢春的《唐詩繹》云:“首領筆,言自孤山賈亭西行起,下五句歷寫繞湖行處春景,七、八以行不到之湖東結,遙望猶有余情。”
(2)定點觀察法。這是作者從固定的地點或固定的角度將觀察到的材料進行選擇、安排的寫法。例如崔灝《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此詩開頭四句定點寫黃鶴樓,詩人從傳說故事落筆,然后寫樹木歷歷可數,芳草萋萋在目,第三聯由樓內到樓外,一放;第四聯由樓外回到登樓人,最后一收,且又照應開篇。此詩在藝術上出神入化,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千古絕唱。嚴羽《滄浪詩話》謂“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灝《黃鶴樓》為第一。”李白也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灝題詩在上頭。”
(3)分類描寫法。分類描寫法即從客觀景物特性出發分類描寫。先將所見的景物分為若干類,再給各類景物按邏輯順序或時間、空間順序安排合理的次序,然后依次寫入詩內。例如李白《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詩中首聯交代行蹤去向。二、三兩聯寫初出荊門時的望中景象。分別描繪了“山”、“江”、“月”、“云”四幅圖景。
(4)時空分設法。又叫時空轉換法。分以時間為主要線索和以空間為主要線索二種。第一,以時間為主要線索。例如杜甫《小園》:“由來巫峽水,本是楚人家。客病留因藥,春深買為花。秋庭風落果,瀼岸雨頹沙。問俗營寒事,將詩待物華。”此詩“春深買為花”是追憶春天的事;“秋庭風落果”是現景;“營寒事”、“待物華”,又是預計冬、春之來。王嗣奭說:“以詩敘事為難,在律詩尤難,此間該括四時,妙在錯綜見意。”第二,以空間為主要線索。例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本詩從“劍外”“初聞”“薊北”的收復;立即預擬,從巴峽穿巫峽,下襄陽向洛陽,連用四個地名,表達了時空轉換帶來的歡快。
(5)情景兩端法。胡應麟把情景布局作了一個概括,他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如五言律體,前起后結,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詩藪·內編》)情景兩端法總結來有七種形式,現舉例分別說明如下:
前四景,后四情。山水旅游詩中,這種布局比較多見,因為起言景,二聯承上言景,是所謂“自然之勢”,這種形式又稱為“兩截格”。例如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此詩前四句景,后四句情。第一聯一句數景,第二聯一句一景;頸聯每句詠數事,尾聯則又是一句以一意為主,真乃錯落有致。由此可見,情景分寫,是詩人抒情達意的一種重要方法,其要領有二:一是景、情分明;二是“二者兼而有之”。這是詩人所應竭力追求的審美境界。
前六句寫景,僅末二句以情結。如崔顥的《行經華陰》:“岧峣太華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河山北枕秦關險,驛路西連漢畤平。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處學長生。”這首詩前六句都是景物描寫,唯有尾聯作者發出感慨,以情作結。
中兩聯寫景。這是山水旅游詩最常見的布局形式,例如杜甫《題鄭縣亭子》:“鄭縣亭子澗之濱,戶牖憑高發興新。云斷岳蓮臨大路,天清宮柳暗長春。巢邊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遠趁人。更欲題詩滿青竹,晚來幽獨恐傷神。”首句點題,次句寫憑高發興。中兩聯由遠景及近景,由大景及小景。柳“暗”長春,即已帶“情”的消息,以下“雀欺”、“蜂趁”,語含譏刺,所以由“發興新”而“幽獨傷神”,感情產生了變化。胡應麟在《詩藪·內編》中說:“第中四句大率言景,不善學者,湊砌堆迭,多無足觀。老杜諸篇,雖中聯言景不少,大率以情間之。”
一景一情相間成詩。例如杜甫《陪王侍御宴通泉東山野亭》:“江水東流去,清尊日復斜。異方同宴賞,何處是京華?亭景臨山水,村煙對浦沙。狂歌遇形勝,得醉即為家。”本詩首聯寫流水、落日之景;次聯寫對此形勝,生發遠思之情;三聯寫由遠而近之景;四聯抒發聊為譬解以異地為家鄉之情。這里情為景生,又被景譬解,上因下解,章法上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前情后景。例如杜甫《田舍》:“田舍清江曲,柴門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懶衣裳。櫸柳枝枝弱,枇杷樹樹香,鸕鶿西日照,曬翅滿漁梁。”這首詩先寫人事,所居之僻,自己遠僻喧囂,懶于整飾。后四句寫景,使詩有欲盡不盡的韻味。
八句都寫景。例如劉禹錫《松滋渡望峽中》:“渡頭輕雨灑寒梅,云際溶溶雪水來。夢渚草長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巴人淚應猿聲落,蜀客船從鳥道回。十二碧峰何處所,永安宮外是荒臺。”此詩八句全寫景,是劉禹錫貶夔州改移和州途中所寫。詩中將自己的心情全部含藏在八句景語中。
八句都寫情。例如杜甫《喜達行在所三首》(其三):“死去憑誰報,歸來始自憐。猶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影靜千官里,心蘇七校前。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興年。”此詩雖“八句皆情”,卻句句有“情中景”。換言之,從感情的真摯濃郁來說是抒情;從形象鮮明可感來說是寫景,情與景已水乳交融。
(6)以大觀小法。這就是把人“擴大”而把山水“縮小”,使人欣賞山水有如欣賞盆景。這原是山水畫的手法,則通于山水詩文。例如杜枚《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寫詩概括與具體是一對矛盾,太概括就難具體,太具體就難概括。這首小詩卻用極小的筆墨(僅28字)就高度概括又十分具體地寫出了遼闊江南的美麗富饒及社會的風俗面貌。這是以大觀小法的好處。辛棄疾《沁園春·靈山齊庵賦》也是用以大觀小之法寫的:“疊嶂西馳,萬馬回旋,眾山欲東。正驚湍直下,跳珠倒濺;小橋橫截,缺月如弓。老合投閑,天教多事,檢校長身十萬松。吾廬小,在龍蛇影外,風雨聲中。爭先見面重重,看爽氣朝來三數峰。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我覺其間,雄深雅健,如對文章太史公。新堤路,問偃湖何日,煙水濛濛?”此詞作者用“以大觀小”的手法,從遠到近,先寫“疊嶂”、“眾山”,次寫“驚湍”,然后由上而下寫小橋,過片寫“吾廬”,前面是用俯瞰,后面用仰望。作者對齊庵四周的山峰不作直接描寫,純用比喻,賦予自然景觀以豐富的文化意蘊。“新堤路”三句,點“時筑偃未成”。前面寫山,這里寫水;前面是實景,這里是想象,憧憬偃湖筑成之后的美景。
(7)以動襯靜法。動與靜是一對矛盾。靜的境界是不容易表現的。詩人經過靜觀默察,往往選用恰當的動態來襯托渲染,從而更突出了靜境。例如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此詩是玩味山居的清幽情趣。詩中描繪的四幅小景,可分為兩組。松間明月,石上清泉,這本是極清靜的意象,但著上“照”字、“流”字,就化靜為動。“歸浣女”、“下漁舟”原是動的意象,但只是從“竹喧”、“蓮動”中見出,即化動為靜,這里的動不是真寫動,而是為了以動襯靜,以動寫靜。
(8)移情及物法。“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一般山水旅游詩的寫作無不是為了抒寫作者心中的理想、情感、意趣。所以寫山水旅游詩不但要寫景、而且要抒情。例如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詩:“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本詩由近及遠,一共有三個鏡頭:首先是晚霞輝映下的江城;向前是城邊的二水和雙橋;再往前是城郭碧色的橘柚林和金色的梧桐樹。這三個鏡頭構成了江城秋晚圖。最耐人玩味的是第二、三個鏡頭,也即是第二、三兩聯。兩水如明鏡繞城用“夾”;雙橋如彩虹架溪用“落”。這種擬人化的比喻,不僅形象鮮明,而且使靜止的溪、橋靈動起來了。第三聯,“寒橘柚”、“老梧桐”。橘柚何曾會感到寒?梧桐又何曾會感到老?這種蕭瑟氣氛都是詩人此時事業無望,年事衰老的心境的外射,這就是移情及物。王國維論詩“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人間詞話》)。依王國維所說那末第三聯是“有我之境”,第二聯是“無我之境”。
上一篇:如何作懷古詩
下一篇:如何作抒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