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魂記》簡介|鑒賞
傳奇小說。唐代陳玄祐撰。《離魂記》見于《太平廣記》卷三百五十八,題作《王宙》,下注: “出《離魂記》”。可見本篇屬單篇流傳的作品。魯迅據(jù)《太平廣記》錄入《唐宋傳奇集》內(nèi)。
《離魂記》敘寫倩娘與表兄王宙的愛情故事。二人幼時,倩娘之父張鎰曾親口許下兩人的婚事。他倆年貌相當,私下里早已深相愛戀。 “宙與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家人莫知其狀。”可是,他們成年后,張鎰卻自食其言,輕率地將倩娘許給一個將要進京選官的幕僚。這使得一對戀人痛苦不堪。王宙萬般無奈,只得含憤托故離去。夜半,倩娘私奔王宙,相偕乘船連夜遁去。二人至蜀地居住五年,生兩子,復(fù)歸衡州張鎰家。在閨房中病臥數(shù)年的倩娘聞知,起而相迎,與船中的倩娘(實為倩娘之魂)合為一體。
倩娘有靈魂,而且靈魂的樣子與真人完全一樣,還可以結(jié)婚,可以生兒育女。這種虛幻的構(gòu)想,顯然是受當時佛教思想的影響以及人們對精神現(xiàn)象的不理解所致。故事雖然荒誕不經(jīng),但由故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倩娘與王宙的感情卻真實可信,而且十分感人。作者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使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得不到的愛情自由,能夠在超現(xiàn)實的形式中如愿以償,從而熱情謳歌了純真愛情的力量。
小說對人物的刻畫著墨不多,但倩娘的形象卻十分鮮明。這是一位“端妍絕倫”的少女,她與王宙自幼青梅竹馬,長大后感情彌篤。當?shù)弥赣H改變初衷,將她輕許別人時,她“聞而郁抑”,內(nèi)心極端痛苦。當王宙離去后,她的靈魂便離開肉體,追隨王宙而去。 “夜方半,宙不寐,忽聞岸上有一人行聲甚速,須臾至船。問之,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為追王宙,她不畏險阻, “徒行跣足”, “亡命來奔”。她是“知君深情不易”,因而要“殺身奉報”王宙,極其忠于愛情。盡管這樣做,對她這樣的官宦小姐來說,是“棄大義”的事,她也在所不顧。倩娘用非現(xiàn)實的手段,反抗了封建家長制,表現(xiàn)了她對愛情的堅貞、誠摯和大膽追求幸福的精神。
《離魂記》的結(jié)構(gòu)也很有特色。在僅有五百字的短小篇幅中,卻是情節(jié)曲折、波瀾迭起、敘事委婉動人,饒有趣味。并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在全篇粗線條的敘寫中,又雜以成功的細節(jié)描繪。如寫倩娘來奔時王宙的大喜過望和逃離的急切心清: “宙非意所望,欣躍特甚。遂匿倩娘于船,連夜遁去。倍道兼行。”又寫倩娘的靈魂與軀體相合的情景:“室中女聞,喜而起,飾妝更衣,笑而不語,出與相迎,翕然而合為一體,共衣裳皆重。”繪聲繪色,煞有介事,純粹的虛構(gòu)仿佛變成了完全的真實。此外,小說還善設(shè)疑陣。從倩娘私奔,到二人客居蜀地,后來返回衡州,在這整個過程中,作品中的人物,包括張鎰、王宙以及倩娘本人,都一概不知倩娘乃是倩娘之魂。讀者自然也不知道。直到兩個倩娘合為一體時,才真相大白。這種迷離恍惚、似真非真的手法,使作品具有一種情趣盎然的藝術(shù)境界,頗能引人入勝。
《離魂記》是我國古代“離魂型”小說中的代表作。與之相類的故事在《太平廣記》里還有幾篇。如《幽明錄》里的《龐阿》,《靈怪錄》里的《鄭生》、 《獨異記》里的《韋隱》等,都表現(xiàn)了因精誠所感而引起的“離魂”。但這幾篇作品人物形象都比較模糊,特別缺乏《離魂記》所具的反封建主題。而《離魂記》則在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描寫與人物性格的刻畫上都前進了一大步。所以,在諸多離魂故事中,惟獨《離魂記》得到了廣泛流傳。“倩女離魂”成了有名的典故。
《離魂記》對后代影響較大。元代戲劇家趙公輔和鄭光祖都作有《倩女離魂》雜劇。今存鄭劇,是元雜劇著名的作品之一。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的《牡丹亭》,也借用了這一浪漫主義手法, 《聊齋志異》中的《阿寶》亦與之相似,不過主人公已由女性變成男性了。
上一篇:《碎簪記》簡介|鑒賞
下一篇:《秋坪新語》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