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研究·栗里譜
年譜。宋王質撰。質字景文,號雪山,先世鄆州(今山東鄆城)人,后徙興國(今屬江西)。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進士。孝宗朝,卒官奉祠。著有《詩總聞》、《紹陶錄》、《雪山集》等。《宋史》卷三九五有傳。此譜淳熙十年癸卯(1183)撰,是現存最早的一部陶淵明年譜。依據史傳陶淵明六十三歲說,將其生平事跡及部分作品系年,以反映其慎出處、謹去就的忠義大節。事屬草創,故雖有發明之功,而疏略處亦多。其尤顯者:如譜前小序采《宋傳》“恥事二姓”說,謂淵明“自宋武帝芟玄復馬,遂逆揣其末流,即不出”。好采釋家傳說故事,謂慧遠送淵明過虎溪,而卻靈運入蓮社,虛誕不經(說詳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史載淵明“尋陽柴桑人”,據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柴桑故城在潯陽西南二十里。譜則謂淵明生于楚城驛(今九江荊林街),大相徑庭,羌無故實。據集中《庚子歲從都還》、《祭程氏妹文》等作,陶母孟夫人當卒于隆安五年(401)辛丑。此譜太元元年(376)丙子條謂是年淵明十二喪母。《怨詩楚調》云:“弱冠逢世阻,始室喪其偏。”湯漢注:“其年二十喪偶,繼娶翟氏。”吳《譜》引《禮記·曲禮》“三十曰壯,有室”及《左傳》杜注“偏喪曰寡”,謂淵明三十喪妻。湯、吳二說皆可通,而此譜太元九年條,乃謂淵明二十失妾,誤解喪偏為失妾。《歸園田居》,吳《譜》謂彭澤歸后所作,其說有見。此譜據“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遂系諸太元十九年條下,謂淵明是年三十歲,誤以“塵網”喻指人世。考淵明仕履,隆安三年至五年,確曾仕桓玄于江陵,《庚子歲五月從都還》詩實系奉桓玄命使都還途中所作。此譜不詳仕履,乃據《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及《從都還》詩,臆測是時以參軍銜命自京都上江陵,父在柴桑,淵明因省親留潯陽逾年,至隆安五年辛丑始赴江陵,元興二年癸卯又自江陵歸柴桑,復適京都,于京都居父憂,思湓城,作《始春懷古田舍》詩。多方牽合,捍格不通。《游斜川》詩序既有“辛丑”、“辛酉”之歧,詩發端句又有“五十”、“五日”之異,此譜未作只字辨證,乃謂隆安五年辛丑,淵明三十七歲作《游斜川》詩,致與譜主事跡多處牴牾。淵明喪母在隆安五年辛丑,《祭從弟敬遠文》“相及齠齒,并罹偏咎”,李《箋》、陶《考》皆謂偏咎為失怙,確鑿有據,此譜乃謂隆安五年辛丑喪父。王弘于義熙十四年以撫軍將軍為江州刺史,見《宋書》本傳。此譜既誤系于元熙元年,又謂“未審的在何年”。元熙元年條既謂“乙巳至丁卯,迄死未嘗他適”,永初元年條復稱“自西廬移南村”,又謂遷居當為劉遺民之徒,前后矛盾,復乖史實。陶《考》謂劉柳以后將軍為江州刺史在義熙十一年,顏延之居潯陽適當其時,說甚當。延之《祭屈原文》云:“有宋五年”,則其出為始安太守,經過潯陽,當在宋少帝景平二年。此譜系延之出為始安太守過潯陽于景平元年,相差一年,又謂首次來潯陽與淵明“介居”未審在何時,疑在不詣劉穆之之時,亦頗失考。以上皆譜中所失之大者。至其他細小疏漏乖誤,所在多有。陶澍作《靖節先生年譜考異》,駁正甚詳,實此譜之功臣。但此譜既屬首創,開創之功不可沒。有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本、清陸心源《十萬卷樓叢書》本、《湖北先正遺書》本等。許逸民輯校《陶淵明年譜》收錄此譜,以《十萬卷樓叢書》本為底本,參校《南村輟耕錄》卷一六、吳瞻泰《陶詩匯注》卷首,補訂了其中的一些脫誤。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柳河東集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