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岳瀆經》簡介|鑒賞
傳奇小說。唐代李公佐撰。見于《太平廣記》卷四百六十七。魯迅錄入《唐宋傳奇集》內。《廣記》題為《李湯》,注云:“出《戎幕閑談》。”《戎幕閑談》為唐末人韋絢作,《續說乳》亦曾輯錄。魯迅認為,“此篇是公佐之筆甚明。元陶宗儀《輟耕錄》(二十九)云: ‘東坡《濠州涂山》詩川鎖支祁水尚渾注,程演曰: 《異聞集》載《古岳瀆經》:禹治水,至桐柏山,獲淮渦水神,名曰巫支祁。’其出處及篇名皆具,今即據以改題,且正《廣記》所注之誤。”故改題為《古岳瀆經》。此外,魯迅還認為,小說中那段所謂出自古《岳瀆經》的文字,顯然是李公佐自己的手筆,而托之于古人。這種手法在小說中較常見。但李肇等唐以來的許多文人均為所惑,相信真有《古岳瀆經》這么一部古書,并引為典實,顯為誤解。 (詳魯迅《稗邊小綴》)
《古岳瀆經》記述淮渦水神無支祁的故事。在九嶷山古渡口的佛寺中,楊衡向李公佐講述一件奇聞佚事:代宗年間,李湯任楚州刺史。一漁民夜晚在龜山腳釣魚時,發現江底有大鐵鏈鎖住山腳。李湯命人打撈。用五十多頭牛拉拽,才使這龐然大物浮出水面,原來是個狀類猿猴的怪獸,它睜眼咆哮,人群驚走,怪獸拽住鐵鏈及五十多頭牛又沒入水中,再沒出來。后來李公佐在太湖洞庭西山石洞里找到一本古代記載山川的書——《岳瀆經》第八卷,其中記載說:禹為掃除治水障礙,召集神靈,拘囚神怪,活捉淮河、渦河水神無支祁。無支祁狀類猿猴,頸伸百尺,力逾九象。禹派童律、烏由木,最后派了庚辰,才將它捉住。于是鎖頸穿鼻,押于龜山腳下,以免淮水泛濫。
這篇小說情節比較簡單,很象一篇優美的敘事散文,其價值在于創造了猴神無支祁的形象。作品前半段寫無支祁的發現和外貌。先寫水中的情況:漁人見一大鐵鏈纏繞山腳,找不到頭;幾十人拉它不動,五十多頭牛拉,才有些微動彈。顯出一種神秘的氣氛。接著寫無支祁從水中浮現時的聲勢: “時無風濤,驚浪翻涌。觀者大駭”, “闖然上岸,高五丈許”。然后寫它奇特的外貌:“狀有如猿,白首長髻,雪牙金爪”、它的動作神態: “兩目不能開,兀若昏昧。目鼻水流如泉,誕沫腥穢,人不可近。久,乃引頸伸欠,雙目忽開,光采若電。顧視人焉,欲發狂怒,觀者奔走。”均寫得生動傳神,活龍活現。作品后半段除對無支祁外貌作進一步的刻畫外,還增加了對其熟諳水域和神變奮迅之狀的描寫: “善應對言語,辨江淮之淺深,原隰之遠近”, “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聞視不可久。”使這個猴神的形象更加鮮明強烈,充滿濃郁的神話色采。顯然,這一形象的創造給了明代吳承恩以極大的啟發,它實際上就是神魔小說《西游記》中孫行者的雛形。而庚辰降無支祁與《西游記》中二郎神降孫悟空,這兩個場面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因襲和演進之跡。僅就其對《西游記》的影響而言,《古岳瀆經》的價值和影響,已遠遠超過了后代人們對小說本身的征引。只是李公佐的猴神尚無明確性別,而元明以后,它則被稱為孫行者的“二姐巫枝祗” (見吳昌齡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和“水母” (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四十四),從此它就是個女性猴神的形象了。
小說對猴神的敘述中,還洋溢著一種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精神和氣魄,這在別的傳奇作品中還不多見。
小說在結構上是兩段式。這種結構具有簡潔、明快的特點。而且,由于后段托之于“古書”《岳瀆經》的記載,成了前段的印證。不僅對前段的描述起了加強作用,而且使這一神話故事本身仿佛也變得真實可信了。
全篇行文的古樸恣肆,筆酣墨暢的散文風格,也顯得很別致,頗值得汲取。
上一篇:《雙淚碑》簡介|鑒賞
下一篇:《古戍寒笳記》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