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寧割席*》簡介|鑒賞
軼事小說。見于《世說新語》卷上《德行》門。管寧,三國時魏國人,管仲之后。曾與華歆為友,一起游學異地。他篤志好學,朝廷屢次聘他做官都堅辭不就。而華歆熱衷利祿,桓帝時依附何進,官尚書令;后又投靠曹操,官至太尉,封博平侯。本篇就是寫管寧游學時,發覺華歆貪鄙,便分開坐席,與他絕交的故事。全篇先擷取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片斷,采用比較對照的藝術手法,使人物在同樣環境中通過人物各自不同的表現,顯示出人物思想性格上的對立。一是管寧見到地上黃金,視若瓦石,毫不動心;而華歆見到黃金,拾起來再拋掉,已經動心。二是有穿著禮服的貴官坐車從門前經過,管寧讀書如故,而華歆艷羨不已,竟廢書出看。這兩件事雖小,但小中可以見大,從他們對待金錢、權勢的態度上,反映出各自立身行事的處世準則。管寧蔑視金錢、權勢,樸實正派;華歆貪戀金錢、權勢,虛偽浮偏。這樣兩個人物之間自然不可能維持什么友情,管寧于是與華歆“割席分坐”,斷然相告: “子(你)非吾友也。”這個絕交行動,既合乎情理,又深化了故事的思想主題,是何等繪形傳神的筆墨啊!管寧那種嚴于擇交的慎重態度和看重操守、無意追逐功名利祿的可貴品質,今天仍然能使讀者為之感動,從中得到有益的啟迪。
在《世說新語》中,本篇刻畫人物形象顯示了值得注意的特色。這就是選取人物最富有特色的語言行動,完全用白描的手法作客觀的敘寫,就把人物的神情、口吻,生動地勾畫出來了。如寫華歆見到黃金,不加任何渲染、描繪,只用了“捉而擲去之”一筆,而人物情態,躍然紙上,且連他始而垂涎、繼而愧悟又極力掩蓋的心理活動,刻畫得淋漓盡致。這種頗具藝術感染力的表現手法,對后來的小說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成為我國古代小說家最為擅長的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上一篇:《筆梨園》簡介|鑒賞
下一篇:《紅白花傳》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