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彥
河橋送人處,良夜何其。斜月遠、墮余輝,銅盤燭淚已流盡,霏霏涼露沾衣。相將散離會,探風前津鼓,樹杪參旗。花驄會意,縱揚鞭、亦自行遲。
迢遞路回清野,人語漸無聞,空帶愁歸。何意重經前地,遺鈿不見,斜徑都迷。兔葵燕麥,向斜陽、欲與人齊。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極望天西。
【注釋】
津鼓:河邊津渡之更鼓。參旗:參,星名。參旗即旗上畫有星辰。
兔葵燕麥:劉禹錫《再游玄都觀》詩序“惟兔葵燕麥,動搖于春風”,這里借用,以表物事之變遷。班草:布草而坐。欷歔:揚雄《方言》:“哀而不泣曰欷歔”。
【鑒賞】
《夜飛鵲》是周邦彥的自創詞調。此詞有的選本題為《別情》,主題即是描述離別情景。
上闋追敘離別。起始二句,“河橋”、“送人”、“良夜”交待了時間、地點和事件,開門見山。“良夜何其”借用了《詩經·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意為如此美好良宵應歡聚,現在卻在分離,內心倍感凄楚此正如王夫之所謂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定樂,一倍增其哀樂”“斜月遠”三句進一步渲染離別時冷清的凄涼氣氛,烘托出兩人難舍難分的凄苦心情。“相將”三句通過“相將”(相扶、相攜之意),“探”(探聽、探望)等動作的描繪,將不忍分別卻又不得不別的離人心理刻畫得生動傳神。如果說,這津鼓聲是無意中聽到的,那么“樹杪參旗”當是有意的窺探。作者透過這種似無意似有意的動態,巧妙地提示了此時此境中難舍難分的情感。結尾三句寫花馬也識人意,雖然遭到鞭策卻仍慢慢行走,不忍離開。馬猶如此,人何以堪?寫盡離人痛楚。以此結束上闋,嚴整而留有余情。
下闋寫送別歸來重經前地的懷念之情。開頭三句寫歸愁緊承上闋,一意貫下。離人已漸遠,語聲無聞,只有獨自一人滿懷一腔愁緒而歸了。“何意”三句,另開一境,寫別后思念。“重經前地”將前邊送別的往事宕開去。“遺鈿不見,斜徑都迷”表明是舊地重游。當年離別時走過的“斜徑”都已模糊難辨,更無法找到她可能落下的一件小首飾了,可見分別已久。如今春已闌珊,仍然要尋覓“遺鈿”,可見相憶之深。句法并列,感情卻遞增,這種情又隱藏在平淡的敘述中,這正是周詞的蘊藉處。“兔葵燕麥”二句語出劉禹錫《再游玄都觀》絕句詩序之意,表明物色、人事之復遷。梁啟超在《藝蘅館詞選》中贊:“‘兔葵燕麥’二語,與柳屯田(柳永)之‘曉風殘月’可稱送別詞中雙絕。”此句絕就絕在融情入景,以景語寫情語,以物之無情反襯人之深情。最后三句,急轉急收,使主人公那種望之、思之而又無可奈何的情態,躍然紙上。“班草”近承“兔葵燕麥”;“酹酒”,遠承“離會”;“極望天西”,平平說出,實則悵望無窮。自然是想起離別的行人,想起分別時那撩人肺腑的一幕,收攏了全篇。
“自將行至遠送,又自去后寫懷望之情,層次井井而意致綿密,詞采秾深,時出雄厚之句,耐人咀嚼”(黃蓼園語),便是此詞的特點。
上一篇:李之儀《謝池春·殘寒銷盡》宋詞賞析
下一篇:周邦彥《夜游宮·葉下斜陽照水》宋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