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九娘*》簡介|鑒賞
傳奇小說。見于鑄雪齋本《聊齋志異》卷四。
這雖然是一篇愛情故事,卻以清初于七領導的農民起義被鎮壓為背景,寫男女主人公一段曇花一現的愛情,最后二人生離死別,長恨綿綿,籠罩著濃重的悲劇氣氛。
在《聊齋》愛情故事之中,這是反映民族壓迫最突出的一篇。一開頭就寫“于七一案,連坐被誅者,棲霞、萊陽兩縣最多。一日俘數百人,盡戮于演武場中。碧血滿地,白骨撐天”,這是公孫九娘悲劇產生的社會環境。作品中與萊陽生交往的幾個人物,朱生、甥女和公孫九娘,都是這場大屠殺的受害者。九娘本是大家閏秀,她有“笑彎秋月,羞暈朝霞”的容貌,工詩能文的才學、溫柔多情的性格,純潔善良的心地,卻無辜受難,引頸自裁。這樣的悲劇命運決定了她的悲劇性格。即使在燕爾新婚之際,她仍然樂不忘仇, “哽咽不成眠,”口占“昔日羅裳化作塵,空將業果恨前身”這樣的詩句,聲淚俱下地傾訴了滿腔的國恨家仇。這樣的愁云慘霧般的藝術氛圍,形成了作品濃郁的抒情格調。
作品的結局也很別致,完全打破了大團圓的慣例。九娘唯一的希望是把墳遷回故鄉,將來能隨葬夫側。但由于萊陽生“忘問志表”,骸骨之托難能實現,使她怨恨不已,甚至愛情的信物羅襪也“著風寸斷”了。而萊陽生的苦衷又無由申訴,因而得不到九娘的諒解。 “下與語, 女徑走,若不相識;再逼近之,色作怒,舉袖自障。頓呼‘九娘’,則煙然滅矣!”她在似真似幻,若有若無的渾茫境界中含恨而去,愛情以怨恨告終。這樣的結尾十分耐人尋味,在民族災難深重的情況下,又怎么能有個人的溫馨愛情呢?這是政治慘劇的必然結果。
上一篇:《任君用恣樂深閨,楊太尉戲宮館客》簡介|鑒賞
下一篇:《冷齋夜話》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