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鏗然,疑非人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上б幌L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蘇軾這首詞作于“烏臺詩案”之后貶官黃州期間。政治上遭到嚴重打擊,生活上感受到人情冷暖,內心的憂悶痛苦不難想見。但詞人善于排解,常以佛道思想為武器,與逆境抗爭,表現出一種隨遇而安的曠達的人生態度。他常寄情山水,以詩酒自娛。這首詞就是那種超曠任性的人生態度的藝術表現。
詞前小序,不僅表現了詞的寫作背景和作意,而且本身就是一篇極率真的精美的小品。詞、序并讀,使人感覺有珠聯璧合、相得益彰之妙。蘇軾帶罪謫居黃州,常有夜行飲酒之事,這次又“春夜行蘄水中”,在別人看來或為異行,在蘇軾實為日常生活。蘇軾作文如行云流水,任其自然;豈止作文,連整個的人生態度也是如此??此剐刑I水,過酒家輒飲酒,飲酒輒醉,醉了就乘興月下漫游,過溪橋時感到需要止息,便于野外解鞍曲肱(彎曲胳膊當枕頭)而臥,忘卻身外萬物萬事,入甜美夢鄉,一覺竟睡到東方放白。醒來時,則是“亂山攢擁,流水鏗然”,目所見,耳所聞,恍若仙鏡。于是,一切人世間的苦悶憂愁都化為烏有,好象身不由己地離開了煩囂的塵世。這就是蘇軾崇尚自然的生活情趣,也是他的人生態度: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這首詞就是在此情此景之下寫出來的,而且是書寫于他所醉臥的溪橋橋柱之上,其風致情韻自然逼似他的人生態度。在蘇軾,藝術與人生原本就是極難分開的。
現在來看看詞。首二句寫水寫山,切序中的“溪橋”和“亂山”。“彌彌”是水盛的樣子。月光瀉在原野上,奔流的溪水掀起層層淺浪;拔地而起、橫空出世的山峰,繚繞著層層霧氣,隱約可見。隱然透出一種令人感到超塵拔俗的意味。三、四句寫馬寫人,切序中的“解鞍”和“醉臥”。“障泥”即馬薦,是用來墊馬鞍的;“玉驄”本是指一種毛色青白相雜的馬,但這里未必是寫實,但美其色而言其可愛而已。這句里暗用了一個典故?!稌x書·王濟傳》里說:王濟善解馬性。一次他騎著一匹馬渡河,馬不肯渡,他知道這是馬愛惜障泥,怕弄濕了它,于是解下障泥,馬便涉水過河去了。這里化用其意,是說玉驄馬不肯解下障泥,因它為身披障泥而感到驕傲。揣摩詞意,這里說的其實是,將解鞍而未解,欲醉眠而未眠。寫人與馬的關系,寫人對馬的理解,閑中點染,頗富生活情趣。寫馬寫人兩句緊密相連,著重寫的是人的心理。這里尤值得注意的是“芳草”二字。詞人是想醉眠于芳草之中。蘇軾不僅喜愛大自然的山川草木,而且總是想將自己融入其中。這是他性情的一個方面,也無妨說是他人生追求的一個方面。因此,他的想要醉臥,述不僅僅應該理解為因酒醉夜行而引起的倦怠,還應理解為:他于生活的逆境之中出于自我解脫的一種需要而對生活中愜意境界的追求。如果這么理解不誤,那么這簡單的一句詞,不僅可以使我們窺見他醉酒夜行時的心情意緒,還可以進一步窺見他那隱藏得很深的痛苦掙扎的靈魂。
下闋順著上闋意思寫下來,首二句仍就人馬關系和心思寫,卻又蕩開一筆,別出一番境界。首先描繪出那令人陶醉的原野夜景:微風月下,溪水泛著亮光;那月亮倒映在溪水之中,猶如沉在其中的一塊明潔的美玉。這景色是太美、太可愛了,他不愿、不忍心縱馬涉水而將這水中瓊瑤踏碎。境界是如此美妙,設想是如此新奇,而詞人對大自然、對美的熱愛與追求,便極自然也極生動地表現出來了。末二句寫睡和醒,切序中的“少休”和“已曉”。這次是真的解鞍而臥了,但不是臥在芳草之中,而是臥在溪橋之上。橋而有綠楊、溪水、明月,可以想見是一種極優美的境界。蘇軾就是醉臥于這樣的境界之中。
最后一句“杜宇一聲春曉”。一覺醒來,天已破曉,耳邊聞得杜宇聲聲。有什么感受呢?詞人沒有說,就此收束全詞。收得平,收得淡,然平中見奇,淡而有味。參讀序中所寫的“亂山攢擁,流水鏗然,疑非人世也”,這平淡的結尾實在是余意不盡,在讀者心中留下了一種頗耐體味的悠然的情韻。
上一篇:(明)高濂《西江月·題情》原文賞析
下一篇:(宋)毛滂《惜分飛·富陽僧舍代作別語》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