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主要思想內容
墨子生活的時代為春秋晚期戰國初期,當時兼并戰爭愈演愈烈,社會動蕩、政治秩序混亂,百姓生命朝不保夕,民眾過著痛苦不堪的生活。在這種情境下,如何在動蕩的社會環境里消弭戰亂以讓政治秩序恢復穩定,讓百姓過上和平安樂的生活,是墨子本人及墨家學派所要解決的重大時代課題。
據說墨子曾經師從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來逐漸對儒家煩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舍掉了儒學,形成了具有自己思想特色的墨家學派。墨子認為社會動蕩、戰亂不止的根本原因,在于天下人有嚴格的人我區分、利益紛爭,而進一步的原因則在于大家不兼愛。同時,墨子也看到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弊病就是戰爭,因此,從兼愛的思想又進一步引申出其“非攻”的主張。因而,兼愛、非攻便成為墨子乃至整個墨家學派在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思想觀點。
整體而言,墨子的學說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兼愛、非攻
所謂兼愛,即普遍的、相同的愛,和個別、不同的別愛相對而言。墨子兼愛說有針對儒家的意思。儒家仁愛是源于血緣親情的等差之愛,墨子對此不滿,認為社會動蕩、混亂的原因就在于不兼愛。他提出兼愛,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同等地互相友愛,“愛人若愛其身”(《墨子·兼愛上》),并提出“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墨子·兼愛中》)。基于此,他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辱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兼愛所致。因此,從兼愛的思想中,又引申出了他的非攻思想。
(二)天志、明鬼
宣揚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點。墨子認為天是有意志的,能夠兼愛天下百姓。因“人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墨子·法儀》),“天之愛民之厚”(《墨子·天志中》),君主若違背天的意志就要受到天的懲罰,反之,則會得到天的獎賞。墨子不僅相信實有鬼神,而且還認為它們能夠依據人間君主與貴族的行為來對其賞善罰暴。墨子利用當時的宗教信仰來為自己的兼愛等主張進行論證,進一步推動了先秦宗教思想的人文化和理性化進程。
(三)尚同、尚賢
墨子的尚同思想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天子則上同于天志,這樣上下一心,實行義政。尚賢則包括選舉賢者為官吏和選舉賢者為天子國君。墨子認為,國君必須選舉國中賢者,而百姓理應在公共行政上對國君有所服從。墨子要求上層統治者應及時了解下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同時,墨子又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認為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君主任用骨肉之親,對于賢者則應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墨子·尚賢上》)的進步主張。
(四)節用、節葬
節用是墨家所堅持的非常具有自身特色的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現象,尤其反對儒家所看重的厚葬久喪習俗,認為這無益于社會。他們認為,君主、貴族都應像古代圣王一樣,過清廉儉樸的生活。在日常生活當中,墨子也要求墨者能夠身體力行。
(五)非樂
墨子極其反對音樂,甚至有一次出行時,聽說車是在向朝歌的方向行走,便吩咐立馬掉頭。他認為音樂雖然動聽,但是會影響農民耕種、婦女紡織、大臣處理政務。在墨子看來,音樂上不合圣王行事的原則,下不合人民的利益,所以他對音樂的批判性態度尤為明確。
(六)非命
墨子反對“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的宿命論,認為這種說法“繁飾有命,以教眾愚樸之人”(《墨子·非命中》)。在此,墨子看到這種思想對人的創造力的消磨與損傷,所以大膽地提出了非命的思想。他提倡人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作用,用歷史事實論證自己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
《墨子》思想內容豐富,其中政治思想、倫理思想、哲學思想、邏輯思想和軍事思想都比較突出,尤其是它的邏輯思想,是先秦邏輯思想的奠基之作。
《墨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尚賢》《尚同》《非攻》《節用》《節葬》《非樂》諸篇中。墨家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要求從天子到下面的各級官吏,都應選擇天下的賢人來充當。墨子反對統治者發動侵略戰爭,聲援被侵略的國家,并為之奔走呼吁,勇敢主持正義。墨子對統治者所過的糜爛生活極為反感,主張對統治者要進行限制。對死人的葬禮,墨子主張節儉,反對鋪張浪費。這些內容,在客觀上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墨子》的倫理思想,主要反映在《兼愛》《親士》《修身》等篇中。墨子主張“兼相愛,交相利”,人們不分貴賤,都要互愛互利,這樣社會上就不會出現以強凌弱、以貴欺賤、以智詐愚的現象。國君要愛護有功的賢臣,慈父要愛護孝順的兒子。人們處在貧困的時候不要怨恨,處在富有的時候要講究仁義。對活著的人要仁愛,對死去的人要哀痛,這樣社會就會走向大同。墨子的倫理思想雖然抹殺了階級性,帶有一定的空想色彩,但它卻彰顯了底層民眾要求平等、反抗壓迫、呼喚自由的心聲。
《墨子》的哲學思想,主要反映在《非命》《貴義》《尚同》《天志》《明鬼》《經》《取》諸篇中。墨家哲學思想的最大貢獻是認識論。他主張把知識分為“聞知”“說知”“親知”三類,“聞知”是傳授的知識,“說知”是推理的知識,“親知”是實踐經驗的知識。基于此,墨子在認識論方面提出了從上古帝王之政、百姓耳目之實、國家行政實踐等三個方面檢驗認識正誤的“三表法”。此外,墨子還反對儒家所宣揚的“天命論”,他不相信“天命”的存在,進而提倡“尚力”。在“名”“實”關系上,墨家認為“名”必須服從“實”,沒有“實”做基礎,“名”就是虛假的。這些思想都具有唯物主義的性質。但是,墨子又相信“天志”,認為天有意志,天能賞善罰惡,愛人憎人;同時,他還論證了鬼神的客觀存在。墨子在思想上和邏輯上產生的這種張力,給后世學者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間。
《墨子》的邏輯思想,主要反映在《經》上下、《經說》上下、《大取》《小取》6篇中,這主要是后期墨家的思想。在《墨經》中,后期墨家提出了“辯”“類”“故”等一套完備的邏輯概念。在《小取》篇中論述了辯論的作用,即辯論是要分析是非的區別,審查治亂的規律,弄清同異的所在,考察名實的道理,判別利害,解決疑似。另外,他們還闡述了辯論的幾種方式,對推理的研究也甚為精細。后期墨學所建立的邏輯理論,在中國邏輯思想發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墨子》的軍事思想,主要反映在《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等篇中。由于墨家學派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侵略戰爭,所以它的軍事理論主要是積極的防御戰術。這雖然不及兵家的軍事思想全面深刻,但它卻反映了底層民眾厭惡戰爭、渴望和平的心理愿望。
上一篇:《壇經》的思想意義及影響
下一篇:《墨子》的歷史地位及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