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能為可貴
【題解】
本段選自《荀子·非十二子篇》。
《非十二子篇》是《荀子》的第六篇。對先秦各學派代表人物陳仲、墨翟、惠施、鄧析、子思、孟軻等十二人作了評判,而歸結到以推崇仲尼、子弓(孔子學生)的學說為主。
君子能為可貴(1),不能使人必貴己(2);能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恥不修(3),不恥見污(4);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是以不誘于譽,不恐于誹,率道而行(5),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夫是之謂誠君子。
【注釋】
(1)能為可貴:能成為可貴,即能具有可貴的道德品質。(2)貴己:認為自己可貴。(3)不修:不學習、養德。(4)見污:被玷污。(5)率道:遵循正道。
【導讀】
循著大道行走,自己端端正正,不因外界影響而動搖,這才稱得上是誠實不虛的君子。荀子在這里分析了作為一個君子,首先要分清什么是恥,什么是不恥,然后身體力行,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和任用。
【思考】
荀子認為君子不應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重要的是守住本心,做到自己該做的。你能舉出歷史上的名人來印證這一點嗎?
上一篇:人不可以無恥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君子之恥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