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音樂·瓦列斯
法裔美籍作曲家、指揮家。1900年在意大利都靈音樂學院學習和聲與對位,1902年入巴黎天主教歌唱學校,師從丹第、盧塞爾和鮑德,同時在巴黎音樂學院隨韋多爾學習,曾在巴黎市舉辦的作曲比賽中獲頭獎。1915年去美國,1926年入美籍。1919年組建了新紐約交響樂團,并任指揮,以演奏現代音樂作品為主。1921年參與創立了國際作曲家同業公會,同時也積極參加促進泛美作曲家協會的各項活動。1929年著名指揮家斯托考威斯基指揮費城交響樂團演奏了其作品《阿美利加》、《超棱鏡》、《奧秘》等,獲得成功,確定了他的美國作曲家地位。1962年被選為國際藝術研究院和瑞典皇家學院院士,同年獲布蘭德大學藝術創作獎,1963年獲首屆考斯維茨基國際唱片大獎。
瓦列斯一直熱心于對新音響、新作曲技術的探索,被認為是新觀念、新技術的大膽探索者,電子音樂的先驅。他稱音樂為“藝術科學”,是一門站在教學邊緣上的學科。認為音樂家須與科學家、工程師們合作,才能更好地處理許多作曲中的創新問題。須借助于新的技術與設備來擴展縱橫兩向的音高、音響范圍,在使用非和聲的結合中獲得新的和聲色彩,增加不同音色,擴大力度范圍。并擴展了作曲的概念,自然界、生活中所存在的一切聲音,均成其創作中的音響材料。多層的平行音流是其典型的寫作方式,每層以音塊及休止組成,用音流的迭合保持音樂的連續性。互無關系的音塊運動是其音樂的基礎,音高材料間相互作用的傳統觀念已不存在,三次元的立體音群音響成為其作曲觀念中的主導因素。20年代的作品主要是在常規樂器上采用非傳統的手法尋求新的音響,主要作品有《阿美利加》、《布施》、《八棱體》、《超棱鏡》、《積分》和《奧秘》。其中《八棱體》作于1924年,使用了七件管樂器、一把倍大提琴,樂曲沒有使用音調及節奏發展變化等常規作曲手法,而代之以極端不協和的塊狀音響結構運動。《積分》一曲使用了管樂器和打擊樂器,樂曲采用了“晶體”音樂形式。所謂“晶體”一詞意指基本的音響材料不變,而只在其各成分之間產生變化,在不變中尋求多變。30年代的重要作品有: 《電離》、《金屬》、《密度21.5》和《赤道儀》,采用新的音響手段與常規樂器結合。如《電離》中全部使用打擊樂器,外加一個警報器。《赤道儀》中則使用了兩架“塞勒敏”電子樂器。1937年后,因不滿足于在常規樂器上尋求新音響而一度停止作曲。50年代,磁帶錄音技術日益完善,使其獲得了過去一直在尋求的廣闊的音響資源。1953年,有人捐贈給他一臺安派克斯錄音機,使其創作計劃得以實施。此后的作品主要是磁帶音樂,創作方式是: 將各種音響分別錄制在磁帶上,然后編輯合成。成熟作品有:《沙漠》、《堂守者的行列》、《電子音詩》等。其中《沙漠》和《電子音詩》是電子音樂中的重要文獻。
瓦列斯畢生致力于新音響資源的開拓探求,他不稱自己的作品為“音樂”,而稱為“組織化的音響”,并曾說:“不要稱我為作曲家,而應稱我為節奏、共鳴和音色的工程師。”
上一篇:西方文學·音樂·爵士樂
下一篇:西方文學·電影·新美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