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思任
浮曹娥江上,鐵面橫波,終不快意。將至三界址,江色狎人,漁火村燈,與白月相上下,沙明山凈,犬吠聲若豹,不自知身在板桐也。昧爽,過清風嶺,是溪江交代處,不及一唁貞魂。山高岸束,斐綠疊丹,搖舟聽鳥,杳小清絕。每奏一音,則千巒答。秋冬之際,想更難為懷。不知吾家子猷,何故興盡?雪溪無妨子猷,然大不堪戴。文人薄行,往往借他人爽心脾,豈其可!過畫圖山,是一蘭苕盆景。自此萬壑相招赴海,如群諸侯敲玉鳴裾。逼折久之,始得豁眼一放地步。山城崖立,晚市人稀,水口有壯臺作砥柱。力脫幘往登,涼風大飽。城南百丈橋翼然虹飲,溪逗其下,電流雷語。移舟橋尾,向月磧枕漱取酣,而舟子以為何不傍彼岸,方喃喃怪事我也。
——《王季重十種》
山水小品,寫得若圖畫,若浮雕,形象、生動,富有詩情畫意,顯示了作者描繪自然景物的高超技巧。在這不滿300字的篇幅中,描繪了景色各異的五個景點,從曹娥江,至三界址,過清風嶺,經畫圖山,到水口壯臺,或寥寥數語,概括它的整體形象;或細膩刻畫,使描寫的對象具有一種立體感。而又夾敘夾議,亦景亦情,把自己的清新感受和喜悅之情,毫無遺憾地傳達給讀者,讓讀者在那空靈幽渺的境界中,寂靜深沉的氛圍中,與大自然的妙理佳趣在精神上相往還、相贈答,達到了“洗滌萬物,牢籠百態”的藝術境界。
它展現在讀者面前的第一個畫面,是“鐵面橫波”的曹娥江,作者只用了“終不快意”四字,交代了那里缺乏山水之勝。但一到了三界址,使用重彩濃墨,潑畫了那里的迷人景色:江狎山媚,燈紅月白,沙明水秀,漁火如星,犬聲若豹,恍如置身瑤臺仙境的昆侖之巔、閬風之上。在這里作者雖著墨不多,但他筆下的景物卻呈現出一種動態,帶上一股生機,著一“狎”字,而江色便成了主動的挑逗者;著“上下”二字,而紅色之漁火與白色之涼月就有了動勢。紅白相映,動靜相形,不但描繪了自然景物的“形”,而且傳達了自然景物的“神”。清風嶺是作者著重刻畫的一個景點,它以“不及一唁貞魂”的慨嘆開端,以“文人薄行”的感喟結尾,中間精雕細刻,風景歷歷如繪。山之高,岸之狹,花之紛紅駭綠,鳥之鼓笙吹簧,一音既奏,千巒回響,不但把景物寫活了,而且化景為趣,把自己的主觀情感,融進山光水色、鳥語花香之中,令人悠然神往,不但得到了山水形勝的美感享受,而且獲致了崇高情趣的精神陶冶。“秋冬之際,尤難為懷”兩語,雖系王子敬贊美山陰“山水之美”的話,但作者用在這里,卻天然湊泊,毫無補綴的痕跡。至其對王子猷“雪夜訪戴”的怪誕舉動,一則提出“何故興盡”的質疑,再則作出“文人薄行”的譴責,似非解人。其實王子猷的“乘興而行,興盡而返”的話,正好反映了知識分子一種理想的生活態度,一種對于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決不是“借他人爽心脾”的輕薄行為。
寫到畫圖山與水口壯臺,作者又改變了以動寫靜和化景為趣的手法,而是以具體形象的比喻,表現千恣百態的山光水色。說畫圖山的整體形象“是一蘭苕盆景”,把那萬壑赴海的壯麗景觀,說成“群諸侯敲玉鳴裾”,說百丈橋如“虹飲”,說溪逗其下如“電流雷語”,這些貼切的比喻,使景物具有可感、可睹、可信的具體形象,獲得了“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的藝術效果。末以舟子的“喃喃責怪”烘托自己“枕漱取酣”的高雅情趣,說明人的懷抱、情操、趣味有雅俗之分,對于山情水意的領會也大相徑庭,我之所樂者,人且以為癡為怪;人之所好者,我且以為庸為俗,語甚含蓄,理至透辟,表現了作者超塵絕俗的自得之意和自豪之感。從而創造了更高的意境,表現出更好的韻味。
上一篇:《兇人·〔明〕陳皋謨》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卓文君賣酒·〔東晉〕葛洪》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