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托勒
德國著名的表現主義劇作家,詩人和左翼政治活動家。1893年12月1日生于薩莫欽一個猶太商人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曾在法國求學。1914年,托勒自愿參戰,1916年因傷復員; 戰場上的親身經歷使他成為一名終生的暴力反對者。復員后,托勒曾到海德堡從事和平運動,后來為逃避追捕逃往慕尼黑,在那里,托勒參加了獨立社會民主黨。1918年,參加巴伐利亞革命,后被選為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革命失敗后,托勒被判處5年監禁(1919——1924)。
托勒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如火如荼的民主革命的親身參加者,他是帶著其對革命、對社會、對人道主義等問題的思考來創作的,他是當時德國試圖將文學和哲學上的行動主義結合起來的那代作家的典型代表。1919年,托勒在監禁中完成了第一部劇作: 《轉變,一個人的博斗》,這是一部表現主義劇作,寫一個藝術家經過戰爭走向革命的經歷;在表現手法上,受到斯特林堡和魏德金的影響。1921年完成的《群眾和人》,給托勒帶來巨大聲譽,劇本表現出了革命者與一般群眾之間存在的矛盾與距離,表現出作者對革命中領袖與群眾關系的獨特思考。1922年完成的《機器的破壞者》也具有與之相近的主題。1923年發表的悲劇《亨克爾》和喜劇 《被釋放的沃坦》,表現出作者對社會的批判。
1924年出獄后,托勒繼續從事創作活動并積極參加政治活動,是左翼作家組織的成員。1927年,完成劇作 《請注意、我們還活著》,表達出作者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對革命的反思和對未來的思考。1930年,完成了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水兵暴動的劇本 《熄火》。
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掌權,托勒的劇作被禁演,作者也厄運難逃,流亡瑞士、法、英諸國,最后來到美國; 同年,發表自傳體小說 《德國青年》,生動記述了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從擁護戰爭到反對戰爭的轉變過程。在美期間,托勒積極參加反法西斯主義的活動,發表多次演說,還寫了一些反法西斯主義的詩歌和劇作,較著名的如劇本《哈爾牧師》 (1939)。
這一時期,托勒曾在好萊塢以寫劇本為生,但極不順利,生活貧困潦倒,后來又與妻子離異,使他產生了對社會的絕望情緒,終于在1939年5月22日在紐約曼哈頓旅館自縊身亡。
托勒的創作多處理政治和社會革命的主題,具有表現主義的風格。在早期創作中,表現出作者對人之本性和社會的和平變化的希望; 晚期作品則恰恰相反,表現出作者對社會和人的悲觀、絕望。這大約是使他自殺的原因之一。
上一篇:西方文學·凱撒
下一篇:西方文學·奧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