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兒子與情人》
英國作家勞倫斯的代表作,是一部自傳性小說,故事內容取材于他的早年生活。他于1910年10月間動筆,1912年5月完稿,之后又作了大量修改,1913年發表,小說前半部敘述主人公保羅的出身中產階級的母親嫁給沒有受過教育的礦工莫雷爾,兩人感情不和,母親把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長子威廉竭力躋身于上流社會,但為攢錢巴結情人,勞累過度而死。保羅不久得了肺炎,使得母親把愛威廉之心轉移到保羅身上,但畸型的母愛又使保羅陷入苦悶中。小說后半部圍繞保羅、他母親、米麗安和克萊拉之間的矛盾沖突展開。保羅好學上進,業余學畫頗有成就。他先后結識了萊弗斯家的米麗安和有夫之婦克萊拉,并與后者發生了不正當關系。由于愛情和生活理想與現實相矛盾,加上不正常的母子關系,造成保羅自己和母親的苦惱。最后母親積勞成疾而死,保羅在痛苦彷徨中繼續探求生活道路。主人公保羅是個藝術家氣質的人,他力求得到情感上的獨立,擺脫米麗安、克萊拉,母親的束縛,在許多關系中掙扎并從中探索如何塑造未來的自我。正如勞倫斯的大多數小說一樣,此作結尾也是開放式的,以保羅眺望城市的遠方、向往新的生活結尾。保羅表明了作家沖破人性的外殼以求得心靈深層的原形質的愿望,以及他對自然的尊敬、對性的再生力量的信仰和對個人與他人一定程度的分離需要的肯定。小說是在作者非常動亂的生活危機中幾經周折寫成的,因而展現出極其豐富的生活內容和多層著色的復雜性,是其最優秀的長篇小說。小說原定題目是《保羅·莫雷爾》,后改為 《兒子與情人》,表明作者試圖以他最喜愛的小說形式去探尋自我個體的更廣泛的生存意義。這種探索是他一生的努力方向,此作中出現的感情和性愛的斗爭,作為他認為的人生中最重要的內容,在以后的創作中也得到了繼續展開和更直接更充分的描述。也正是在這一點上他與弗洛伊德有了某些方面的不謀而合:他們都對文明社會中情愛生活的障礙、對柔情與感官快樂的完美統一的不能實現的病因進行研究。不過兩人對這一具有歷史根源的時代病的解答各不相同,勞倫斯是基于自己對生活的不懈反思,得出自己的結論,而不是弗洛伊德理論的簡單運用和圖解。此外,小說的特色還在于作家極富特色的寫作技巧。他在大學里學過植物學,這給他不少益處,最突出的是他對自然景物的描寫經常出現,對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起到極好的烘托作用,小說以開放的結構、不同于傳統的敘述方式,在平淡的敘述中把主人公的激情和掙扎十分準確地表現出來,使這部心理小說更添魅力。
上一篇:西方文學·《嚎叫》
下一篇:西方文學·藝術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