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海明威
海明威是美國20世紀杰出的小說家,“迷惘的一代”流派的代表作家。他出生于伊利諾斯州的一個醫生家庭。中學畢業后,在堪薩斯市的 《星報》當見習記者。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在法國和意大利服役,其重要作品 《永別了,武器》 (1929) 即是以他在意大利的戰爭經歷為描寫基礎的。1922年,海明威返歐當記者,在巴黎加入了文學團體,與龐德、斯泰因、菲茨杰拉德等作家過往甚密。這些交往對他的創作影響很大,也為他寫作其第一部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 (1926) 提供了背景。這部小說是“迷惘的一代”流派的代表作品。這段時期他還創作了大量短篇小說,并博得了評論界的廣泛贊揚。30年代海明威發表了兩部重要的非小說作品: 《非洲的青山》(1935) 和 《 死在午后》(1936),它們反映了作者對運動與冒險的愛好。長篇小說《有的和沒有的》 (1937) 表明海明威開始對社會和政治問題有所關注。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后,他兩次赴西班牙報道戰事,積極參加了反法西斯的斗爭。在西班牙的所見所聞,為他創作劇本《第五縱隊》 (1940) 和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 (1940)提供了素材。后者被公認為其杰作之一。自創作《喪鐘為誰而鳴》 之后,海明威沉默了 10年,直至1905年另一部長篇小說《過河人林》 (1950) 的問世。1952年,小說《老人與海》出版,海明威重新獲得了批評界的好評。同年,他獲得了普立徹獎金,1954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金。在以后的幾年里,海明威只寫作了1964年發表的早年巴黎生活回憶錄《不散的筵席》 以及1970年才出版的長篇小說《海流中的島嶼》。由于不堪忍受多種疾病的折磨,以及心理上的抑郁,海明威于1961年開槍自殺。
海明威的作品反映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人們的心聲。作品反映了20年代“迷惘的一代”青年的厭戰、悲觀情緒,以及他們對現實所懷的幻滅感,也描寫了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關心他人生活和苦難的美國青年。海明威作品的另一個主題,就是人和自然的關系。在表現這個主題的同時,他刻劃了一種“硬漢性格”。那些富于男子漢氣概的人物,面對的都是險惡的自然環境,他們強壯、勇敢、堅強不屈。他們也許最后失敗了,然而,在精神上他們卻是強者、是勝者。在藝術上,海明威最為突出之處在于其極富個性的語言風格。他以簡約、樸素的詞匯和語句,簡潔明快的口語習語純潔了美國語言。他的語言充滿了生氣與活力。海明威的風格影響了一文代風。其風格不僅影響了許多美國作家,也在許多歐洲作家身上留下了痕跡。
上一篇:西方文學·沃爾夫
下一篇:西方文學·菲茨杰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