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屈原
名平,字原,后人多稱其字,或尊稱屈子。屈原為楚之同姓貴族,其先封于屈,因以為氏。博聞強記,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深得楚懷王信賴。二十馀歲即任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東使于齊,以結強黨。懷王使其造為憲令,以圖變法。屬稿未定,寵臣上官大夫靳尚欲奪之,不與。讒于懷王,謂屈原自夸其功,遂見疏。秦患楚、齊交好,令張儀入楚,詐許懷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而楚絕齊后,張儀竟食言。懷王十七年(前312),伐秦,敗績。乃復用屈原使齊修好。懷王十八年,秦復與楚親,懷王誓欲得張儀。儀至楚,厚賂靳尚,設詭辯于寵姬鄭袖。懷王惑之,釋張儀。屈原使齊返,勸懷王殺張儀以絕秦,追之不及。后楚復背齊合秦,放流屈原于漢北。懷王二十八年,秦與齊、韓、魏共攻楚,懷王恐,乃質太子于齊,復召屈原使齊求和。懷王三十年,秦約楚懷王會盟于武關,屈原諫以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不聽,人秦,為秦留為人質以求割地,不從,后遂客死于秦。懷王為秦所扣留后,頃襄王嗣位,弟子蘭為令尹。子蘭使上官大夫靳尚讒屈原;頃襄王怒,再次放流屈原于江南地區,時屈原年已五十馀。頃襄王二十年(前279),秦將白起攻楚,次年,陷郢都。屈原國破家亡,悲憤不能自已,南行,自沉汨羅江。年約六十馀。屈原生當七雄爭霸之世,外主抗秦,內求美政。其志不伸,屢遭讒陷,流放凡十馀年,憂愁幽思內結,發而為文章。《漢書·藝文志》錄“屈原賦二十五篇”,漢人以之與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并稱“楚辭”。今本《楚辭》為劉向、劉歆父子編定,計《離騷》一篇、《九歌》十一篇、《天問》一篇、《九章》九篇、《遠游》、《卜居》、《漁父》各一篇,恰符二十五篇之數。然此二十五篇是否皆屈原所作,《九歌》何以為十一篇等問題,近世學者,多有考證而頗難論定。《離騷》為屈原代表作,為我國古代篇幅最巨之抒情詩,歷敘家世、政見、被讒,上下求索,神游天地,以致其忠君愛國、九死未悔之志。《史記》本傳引劉安《離騷傳》,稱“‘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作品文辭瑰麗、想象豐富,興寄超遠。《九歌》本楚國民間巫覡祀神之曲,經屈原加工改作,除《國殤》熱烈慷慨外,率皆感情深摯、文辭優美,風格凄迷窅渺,為最具楚地民俗特色之作。《九章》各篇,非寫于一時一地,思想、風格略見參差。自屈原而后,“詩”、“騷”遂同為我國古詩淵源,而騷體又兼為賦體之先河。今存楚辭注本,以東漢王逸《楚辭章句》為最早。北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先列王注于前,復加疏證補充于后。《補注》行世,《章句》單本乃稀見。南宋朱熹《楚辭集注》八卷附《楚辭辯證》二卷,雖有穿鑿,而大體簡明透徹。清王夫之《楚辭通釋》、蔣驥《山帶閣注楚辭》、戴震《屈原賦注》亦各有特色。近人游國恩《離騷纂義》、《天問纂義》薈萃眾說,排比考校,最為便用。主要事跡見《史記·屈原列傳》、游國恩《屈原》。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宋濂詩集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山谷內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