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論著述·白石道人詩說
詩話著作。宋姜夔撰。該書亦稱《白石詩說》、《姜氏詩說》,一卷,三十則,一作二十七則。卷前有《自序》,稱該書系淳熙丙午(1186)得之于南岳云密峰頭一老翁,此可推知其成書當在淳熙丙午之后。書中不涉記事、考證,也不評析具體詩作,全談詩學理論及詩法。其與江西詩派不同處在于:江西詩派多拘于詩法,唯求字面形式之“工”;姜夔談詩法卻不為法所拘,并認為“只求工于句、字,亦末矣”,進而提出了比“工”更高的境界,即“妙”:“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然舍文無妙,勝處要自悟。”“妙”固然離不開字面形式,但“妙”處又往往在字面形式之外,需要“悟”而后得。此所謂“悟”,亦非“悟”其“工”,而是“悟”其“妙”。書中還稱引蘇軾的話說:“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認為語貴含蓄,“句中無馀字,篇中無長語,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善之善者也”。前者即所謂“工”,后者即所謂“妙”。“妙”是姜夔詩說的核心。由此出發,書中還提出了詩有“四種高妙”說:“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礙而實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寫出幽微,如清潭見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剝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礙而實通”,即看似于事理不通,須細辨而愈覺其通,這是表達事理的高妙;“出自意外”,是立意的高妙;“寫出幽微,如清潭見底”,是指構思、想象的高妙;“非奇非怪,剝落文采”,歸之于平淡自然,了然無跡,使人“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這才是“妙”的最高境界,即“自然高妙”。這種“自然高妙”說,顯然與主張模仿點化、講究詩法格律的江西詩說不同。此外,書中還特別強調要重視詩歌的結尾,指出有四種結尾:一是“詞意俱盡”,二是“意盡詞不盡”,三是“詞盡意不盡”,四是“詞意俱不盡”。“所謂詞意俱盡者,急流中截后語,非謂詞窮理盡者也。所謂意盡詞不盡者,意盡于未當盡處,則詞可以不盡矣,非以長語益之者也。至如詞盡意不盡者,非遺意也,詞中已仿佛可見矣。詞意俱不盡者,不盡之中,固已深盡之矣。”實際上,不論哪一種結尾,都要求含蓄有馀,耐人尋味。姜夔關于詩歌結尾的意見,為前人所未曾道及,并常為后人所稱引。該書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對其后嚴羽的“興趣”說、“妙悟”說以及清代的“神韻”說有一定影響。有《歷代詩話》本,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校點本。
上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白居易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