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研究·先秦:《詩經》的應用與研究·繪事后素
《論語·八佾》載:“子夏問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 子曰: ‘繪事后素。’ 曰: ‘禮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子夏引詩出自《衛風·碩人》(現無第三句),本是描繪女人的美貌:有酒渦的臉笑得美,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流轉得媚呀,潔白的臉蛋上飾著文采。子夏問的不是詩句本意,因為詩意非常明顯,誰都能看得出。子夏是從讀詩用詩的角度詢問像這樣描寫女人美貌的詩句如何引譬連類,感發志意,修養道德。故孔子啟發說:“繪事后素”,朱熹注:“謂先有粉地為質,而后施以五采,猶人有美質,然后可加文飾。”(《論語集注》,下同。)繪畫是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再畫花卉,這顯然是借“素以為絢兮”先有白臉蛋再飾文采的前后順序引譬連類。子夏一點即通,從中又悟出 “禮后乎”,朱熹注:“禮必以忠信為質,猶繪事必以粉素為先。”楊伯峻先生譯為:“禮樂的產生在 (仁義) 以后”。即禮后于仁,先有仁的心理自覺再施之禮的外在規范與約束,這都是講人的道德修養。
“素以為絢兮”原是形容女子之美,孔子感發到“繪事后素”,子夏又感發到忠信或仁義與禮的關系,三者之間并無本質的邏輯關連,古人僅僅從其時間先后的順序的相似就能做多方的感發。今人已很難理解,而孔子卻大加贊賞:“起予者商也”。起,即啟發、感發,即“可以興”之興,是讀詩用詩的基本方法,只有掌握了這種引譬連類、感發志意的興法才“始可與言詩”。
上一篇:詩經研究著作·經學通論五
下一篇:詩經研究著作·續呂氏家塾讀詩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