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雪杉松圖
金·李山作
絹本淺設色
縱二九·七厘米
橫七九·二厘米
藏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清安岐《墨緣匯觀》謂:《風雪杉松圖》“水墨雪景,氣韻渾成,得荊、范遺意。山多直峰,作長松杉樹。籬院修竹茅茨,一人擁爐而坐,后一草亭半露,其樹石水口,用筆若不經意,縱橫有法,葦渚沙汀,得淡遠之致”。此圖是李山描繪文人隱逸心態唯一存世的短卷。圖前有款“平陽李山制”五個小字及篆文“平陽”白文印。
風雪杉松圖
金代盛期山水畫壇有繼承范寬的任詢和傳揚李成、郭熙的楊邦基、李山兩派。這兩派總的講都是安岐所說的“得荊、范遺意”范圍的畫派。所謂“李文范武”,表現形式盡管稍有不同,但均屬北方畫派,而有別于以“平淡天真”見勝的董源、巨然一格。論風格任詢學范寬筆壯墨重,其畫風骨郁茂,林屋黯密,得北方山川雄渾之態;而李山學李、郭筆勢勁健,其畫水墨明潔,林巒清朗,得北國幽壑凝寒之意。
李山此圖近郭熙畫格,以簡括的手法出之。從他畫風衍演的特定時代角度講,此圖在絹本上已顯示出由北宋繁線密皴向南宋刪繁就簡手法過渡的跡象,體現出北宋與南宋畫風融合的某些特點。李山作品中表現出他是郭熙畫派在金時的傳人,但在意境概括、筆墨運用上又有自己的個性特點,不同于南宋院派馬、夏一路的時尚風格。
此圖不以奇巧取勝,而是將實景感受與筆墨表現融為一體,樹叢山峰和屋舍條理有序地形成前后縱深的節奏和韻律。造型質樸,用筆瀟灑刻實,剛挺凝重,使線條的嚴謹性和物象的真實性融而合一。杉松主要枝干直角狀橫向伸展,具有馬遠畫樹的所謂“拖枝”、“瘦硬如屈鐵”的藝術形態,但又自成格調。以簡明的中鋒濕潤的筆道為樹干,而樹紋多方折,則以似勾似點、側筆重按類斧劈的筆道為之,輪廓與皴紋交搭渾化,構成堅實的形象。皴法已脫北宋精勾密皴的手法,而呈現出刪繁就簡的特點,漸見單純化,筆法從李、郭演變而來,有一脈相承的聯系。清鄭績講“雪景山石,皴法宜簡不宜繁”。此圖正是如此,也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一種表現程式。全圖在絹本上采用“水暈墨章”方式,石法圓潤,墨色明潔,給人以爽健明快之感,并運用墨色襯托來顯示凝寒蕭瑟的氣氛。李山這種風格的形成和其注重現實性畫學觀念的文化背景及創作方法有直接關系,這種風格是作者有意識選擇的結果。
同時代文學家、書畫家王庭筠在《風雪杉松圖》后跋中有詩云:“繞院千千萬萬峰,滿天風雪打杉松。地爐火暖黃昏睡,更有何人似我慵。”清弘歷在畫上也題有“千峰如睡玉為皴,落落拏空本色真。茆屋把書寒不輟,斯人應是友松人”的詩句,點明了此圖的畫意。
上一篇:《山居弈興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幽竹枯槎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