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研究· 《詩經》 的采集與編定·獻詩說
周人有獻詩陳志之說,先秦古籍中多有記載:
《國語·周語》載召公諫厲王語說:“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左傳·襄公十四年》載師曠語說: “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補察其政。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士傳言,庶人謗,商旅于市,百工獻藝 ”
《國語·晉語六》載范文子語說:“吾聞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聽于民,于是乎使工誦諫于朝,在列者獻詩,使勿兜;風聽臚言于市,辨妖祥于謠,考百事于朝,問謗譽于路; 有邪而正之,盡戒之術也。”
公卿列士獻詩的目的主要是運用詩歌進行諷諫或贊頌,表達對政治的評價。《詩經》中有些作品為此說提供了可靠的內證,如“王欲玉汝,是用大諫”(《大雅·民勞》),“家父作誦,以究王讻” (《小雅·節(jié)南山》),“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凡百君子,敬而聽之”(《小雅·巷伯》),“吉甫作頌,其詩孔碩。其風肆好,以贈申伯”(《大雅·崧高》)。這些足可以證明當時確實存在公卿獻詩的制度。公卿獻詩可以獻自作詩,也可以用采來的詩。《大雅》《小雅》《國風》中的許多詩可能便是通過這條途徑搜集起來的。
上一篇:詩經研究·現(xiàn)當代:《詩經》研究的新紀元·燕饗詩
下一篇:詩經研究·先秦:《詩經》的應用與研究·獻詩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