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首頁·續稿、續稿附》新詩鑒賞
詩文別集,三百九十二卷,詩七十六卷,明王世貞撰。世貞(1526~1590)字元美,號鳳洲,亦稱弇州山人,太倉(今屬江蘇)人。王氏出身于世代顯宦之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授刑部主事,遷青州兵備副使。其父王忬為奸臣嚴嵩所害,棄官歸,嚴嵩垮臺后,被起用,官至南京刑部尚書。
王氏為“后七子”之一,論詩也主張復古,強調“詩必盛唐”。其詩也有大量擬古和寫古人唱和之作。作者身處當時政治斗爭激流之中,所以當時激烈的忠奸斗爭、國家艱虞,均在詩中有所反映。《樂府變》十章即事名篇,橫議朝政,表現了強烈的愛憎。其《袁江流鈐山岡當廬江小吏行》詩長達一千六百余言,詩中敘述了嚴嵩父子起家、顯赫、衰敗、垮臺過程,歷數了其父子的罪惡,揭露了封建時代當權者的腐朽和明中葉官僚政治的黑暗及社會矛盾的激化。《江陵伎》《鈞州變》《楚愍王》均反映明朝所封諸侯王稱霸一方的惡行和他們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分封子弟為諸侯是明代一大弊政)。《尚書樂》寫嚴嵩死黨趙文華從飛揚跋扈、志得意滿,到垮臺入獄,為人們所唾棄的情景。《太保歌》寫統率錦衣衛的陸炳氣焰熏天,甚至到“但呼太保名,能止小兒啼”的地步,暴露了明代特務統治的恐怖。在詩結尾寫道:“有權勿遽歡,無權勿終酸。無權保廬井,有權不保七尺棺。我歌太保歌,貴者蹙其顰。已令前人后人笑,莫令后人笑后人。”這些作品語言通俗流暢,與王氏其他作品追逐典雅的復古作風不同。明中葉以后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有意識地配合當時的政治斗爭,表現出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傾向,王氏的《樂府變》正是這種傾向中的一部分,其《詠史詩》一百首從先秦詠到明代于謙,多是“直言之則不敢,置之則不忍”,與現實政治斗爭密切相關的題材。其晚年在南京寫的二十首七絕都是透過南京表面繁華,揭露現實弊端的作品:“啼饑哭死遍長干,惟有烏鳶意覺寬。山色江聲空自好,不如聾瞽任春殘。”(其二)“侯門猶自斗豪華,一宴中人產一家。馬食鶉衣它日事,銀缶翠釜片時夸。”(其七)這些是大多數沉湎于六朝金粉,謳歌秦淮風月的文士才人所沒有認識到的。實際上自唐代以來,大城市的畸形繁榮,往往是社會大動亂的前兆。
世貞詩凡數變,風格多樣,氣象宏偉,早年傾心盛唐,中年以后也雅慕白居易、蘇軾,晚年一度愛好民歌,因此雄放、平淡、曠遠、委婉、活潑之作皆集于一身,如其《漫興》所云:“野夫興到不復刪,大海回波生紫瀾。欲問濟南奇絕處,峨嵋天半雪中看。”雖是詠李攀龍,但也可看成夫子自道。王氏主持文壇二三十年又好獎掖后進,“一時士大夫及山人、詞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門下”。在其周圍形成了“前五子”“后五子”“廣五子”“續五子”“末五子”以及所謂“四十子”,可見其影響之大,王集竟成了后生小子作詩文時剽竊的對象。
王集為王氏自己及其子士駿、士騏等編輯整理。所謂“四部”指賦部、詩部、文部、說部。正稿為作者自刊。續稿,萬歷中始刊刻。
常見者有商務印書館民國間編《四部叢刊》影印本。
上一篇:《詩詞曲論·詞論·蕙風詞話》簡介介紹
下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國朝詞綜續編》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