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明代部分· 石淙詩鈔》新詩鑒賞
詩別集,十五卷,明楊一清撰。一清(1454—1530)字應寧,其先為云南安寧人,后徙居巴陵(湖南岳陽)。十三歲以奇童入翰林院,十九歲成進士,授中書舍人,累官至太子太師,特進左柱國,華蓋殿大學士,為張璁、桂萼構陷落職卒。
楊氏歷官五十六年,出將入相,久為大臣。其詩多為抒發其忠君愛國、憂時憫民、規勸僚友之情:“宦游蹤跡半江湖,直以風波作坦途。一代勛名方自許,百年綱紀正須扶。”“歷盡悲歡年未老,閱來夷險路方真。”“也知物論終難屈,莫把文辭作楚聲。”(均見《送張兼素謫師宗》)“聊以文章供歲月,恥將溫飽負平生。”“投荒合是孤臣分,肉食紛紛恐未安。”(均見《送履庵蕭文明還鎮寧》)這些出自肺腑的詩句,或勖己、或勉人,使讀者感到真誠。這些在楊詩中俯拾皆是。明代士大夫以氣節自重,楊詩中的言志抒情作品所表現的高尚情操不僅是作者思想品質的表現,也反映了時代風習。
楊詩中關心民生疾苦的作品有意學習民歌:“從今容易莫伸冤,囹圄風光日似年。一字入門淹數月,不知費卻幾多錢。”有時也用典雅的古體長篇反映時代的重大問題,如《聞人道漢中事》寫漢沔一帶農民暴動,守吏處置失當。作者慣用聯章體鋪寫希望引起讀者注意的問題,如《甘涼道中書事感懷雜詩》十六首,不僅抒發自己報國之志,而且將“邊情將略,摹寫欲盡”。作者工于近體,七律尤佳,灑落敦摯,皆出天趣,少斧鑿痕跡。如“關山偪仄人蹤少,風雨蒼茫野色昏。萬里一身方獨往,百年多事共誰論。東風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早閉門。記取漢兵追寇地,沙場猶有未招魂”(《山丹題壁》)。一個歷經戰亂的、荒涼的邊境小城的風貌十分逼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作者一生雖也屢受挫折,“三致仕,七返鎮江”(出仕后,楊氏定居鎮江),但屢挫愈奮,詩中很少有悲觀情緒。這在封建士大夫中也很少見。
楊集《明史·藝文志》作二十卷,分《首鳳池稿》《省墓稿》《后稿》《西巡稿》《北行稿》《客臺稿》《行臺稿》《歸田前稿》《自訟稿》《制府稿》《吏部稿》《玉堂稿》《歸田后稿》《督府稿》《玉堂后稿》等,此書合諸集為一編,基本以時代先后為次。書名為表示不忘祖居之意,楊氏祖父居安寧時屋前有水流石間作淙淙之聲,其流寓鎮江,仍將居室名為“石淙精舍”。
此集有清嘉慶間五華書院刊本。
上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學余堂集》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吳嘉紀詩箋校》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