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曲總集·別集·詞· 山中白云詞》新詩鑒賞
詞別集,八卷,南宋張炎撰。炎(1248~1322?)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祖籍秦州成紀(jì)(甘肅天水),南宋后世居臨安(浙江杭州)。出身顯貴之門,幼承家學(xué),宋亡后流落不偶,至元二十八年(1291),北上元都謀職,失意歸。晚年在浙東、蘇州一帶漫游做客。與周密、王沂孫為詞友。
張氏為南宋遺民,于易代之際,多用詞攄寫亡國之痛、故國之思與其身世盛衰之感。這些往往是通過即景抒情或題畫詠物實現(xiàn)的。其名作:“接葉巢鶯,平波卷絮,斷橋斜日歸船。能幾番游,看花又是明年。東風(fēng)且伴薔薇住,到薔薇,春已堪憐。更凄然,萬綠西泠,一抹荒煙。當(dāng)年燕子知何處?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見說新愁,如今也到鷗邊。無心再續(xù)笙歌夢,掩重門,淺醉閑眠。莫開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高陽臺》)此篇就是通過對西湖諸般凄涼景物的描寫,抒發(fā)了作者對南宋王朝傾覆的哀痛,西湖宛在,而面目全非。后來隨著其日漸貧困和淪落,詞中表現(xiàn)的哀痛則愈深:“鬢貂飛入平原草,最可憐渾是秋陰。夜沉沉,不信歸魂,不到花深。”(《高陽臺》)“短夢依然江表,老淚灑西州。一字無題處,落葉都愁。”(《甘州》)張氏后來曾想求官不果,內(nèi)心亦有斗爭,因此,他的詞中流露出一種深刻的孤獨(dú)感和自我懺悔意識,他的詠“孤雁”實際上是言志攄懷:“楚江空晚,悵離群萬里,怳然驚散。自顧影欲下塞塘,正沙凈草枯,水平天遠(yuǎn)。寫不成書,只寄得、相思一點。料因循誤了,殘氈擁雪、故人心眼。”(《解連環(huán)》)詞人北上自感如離群孤雁,也覺得有愧于“殘氈擁雪”堅持民族氣節(jié)的朋友。晚年寫于浙東的《月下笛》更表現(xiàn)出狐死首丘,對故國的依皈:“張緒,歸何暮?半零落依:斷橋鷗鷺。天涯羈旅,此時心事良苦。”
張詞空靈婉麗,清雅和暢諧于音律,并多精警之句,特別是詠物詞中警句尤多。如《南浦·春水》:“荒橋斷浦,柳陰撐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絕似夢中芳草。”(由此,或稱張炎為“張春水”)《水龍吟·白蓮》的“輕妝照水,纖裳玉立,飄蕩搖似舞。幾度銷凝,滿湖煙月,一汀鷗鷺。”這些詞句之佳者,真如“野云孤飛,去留無跡”。
張詞對元詞人張翥等頗有影響。清初朱彝尊等人經(jīng)歷與張炎相似,又喜歡張氏詞風(fēng)清空醇雅,所以提倡向姜夔、張炎學(xué)習(xí),形成浙派。
張集在作者生前即已編成,故有舒岳群寫于大德元年(1297)之序,最早編成之本已不得見。
今本《山中白云詞》源出陶宗儀抄本。清初朱彝尊錄自錢庸亭。康熙中錢塘龔翔麟刊之。乾隆間江昱取作疏證。朱孝臧收入《彊村叢書》并附朱氏校記一卷。中華書局1983年排印出版今人吳則虞校輯本,后附有關(guān)張氏和張集的參考資料,包括:1“.傳記”;2“.序錄”;3.“詞話”;4“.《玉田詞》版本述略”。
上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草窗詞》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總集·江湖小集》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