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 小倉山房集》新詩鑒賞
詩文別集,八十二卷,詩三十九卷,清袁枚撰。枚(1716~1798)字子才,號簡齋,晚號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進士,選庶吉士,三年散館,因不熟悉滿文,被發往江南,先后任溧水、江浦、沐陽、江寧知縣,乾隆十四年引病退職,后除一度在陜西任幾個月知縣外,一直優游山林,過著賦詩作文的自在生活。
袁氏倡“性靈說”,主張詩要寫真性情,并且是富于情趣,體現了機敏和機智的真性情。其詩多以個人生活中的真實感受為內容。如描寫親人、師友之間的深厚情誼,夫妻之間的愛情生活,漫游名山大川、探幽覽勝所產生的熱愛祖國山河的激情等。“江南江北路迢遙,同是門前水一條。一日兩家流得到,如何人不似春潮”(《寄魚門》),把朋友之間的思念和感情寫得多么溫馨。
在許多寫景詠物詩中,詩人往往別有會心:“華清宮外水如湯,洗過行人流出墻。一樣溫存款寒士,不知世上有炎涼。”(《溫泉》)“村煙搖碧水拖藍,馬上離離夢正酣。忽見戍樓題字處,始驚身已出江南。”(《出江南界》)
袁詩中也有一些揭露社會弊病,描寫官場黑暗和對處于天災人禍中人民疾苦表示同情的作品,如《府中趨》《隴西將軍》等。
帶有寓言色彩的小詩《雞》:“養雞縱雞食,雞肥乃烹之。主人計自佳,不可使雞知。”揭露了剝削者的用心。
袁氏作品雖然大多淺俗,但具有反傳統精神,為一些正統之士所不滿。其詩佳者清新靈巧,情韻悠然,多用白描,語言樸素通俗。
袁集為編年本,《正集》起自乾隆六年(1741)終于嘉慶二年(1797)。《補遺》二卷為雍正十一年(1733)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所刪削之詩。為作者所自刊,最早有乾隆末刊本,后世多次刊刻。常見者有中華圖書館民國間印本。今人周本淳以乾隆間隨園自刊本為底本,并據嘉慶間《詩集》單刻本校補、標點,于1988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出版。
上一篇:《詩詞曲論·詩論·詩法家數》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明代部分·雪翁詩集》簡介介紹